
近日有消息传出挪威发现新冠病毒已经存在变异,并且传播能力会更加强,此消息传出后很多人都感到恐慌,并且担心会影响疫苗的研究,而有最新消息报道,专家称病毒变异未对疫苗研发产生影响,而且新冠病毒变异是属于正常范围之内,所以不会有影响的。接下来,大家可以和小编一起详细了解一下哦~
病毒变异未对疫苗研发产生影响
今天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疫苗有关情况。会上,有记者提问,病毒是否发生变异?
对此,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副司长介绍,病毒变异是一个科学问题,科研攻关组一直高度关注病毒变异的问题,组织全国30多家科研机构在开展病毒变异的跟踪研究,及时分析研判病毒变异对疫苗研发是否会产生影响。
目前,全球的数据库当中收集了近15条新冠病毒的基因组序列,涵盖全球六大洲的113个国家,通过对超过8万条的高质量病毒基因序列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病毒是有变异,但是变异不大,属于正常范围的变异的积累,没有对疫苗研发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为什么这么说?
他提到,有两点原因,第一,目前国内外疫苗的研发设计主要是针对新冠病毒的s蛋白,通过对上万条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s蛋白这一段的序列是相对比较稳定的;第二就是现有的s蛋白这一序列的个别点位发生突变,对抗原结构和免疫原性的影响很小,而且也有实践证明,我们正在实验中的疫苗能够有效综合发生变异的新冠病毒。
他说,接下来,在后续的工作中,科研攻关组将密切跟踪病毒变异的情况,及时研判,为我们的疫苗研发的团队提供及时的预警和参考的作用。
多国发现新冠病毒变异毒株,意味着什么?
其实所谓变异,本质上就是基因序列出现的变化,不仅仅是病毒,即便是我们人类,无时无刻也都有细胞发生着序列变化(只不过绝大部分变异都是没有意义的,随着细胞的自然凋亡就会消失,只有极极极极少数的变异会对人体产生影响,比如肿瘤的产生)。因此,新冠变异并不奇怪,本来就是RNA病毒,加上目前感染数量已经如此巨大,不变异才有鬼。但其实我们关注变异的本身,是变异会对新的毒株带来怎样的表型变化(就是那些极少数产生作用的病毒序列变异,比如毒性增强,传播性增强等)?
对于印度发现的病毒变异,我去查了下材料,关于这个事件的原文报道,目前能收到的只有两个媒体报道链接,一个是thetimesofIndia,一个是Thenewindianexpress。
浩哥接着去GISAID数据搜了下,本来想查一下,有没有这73个病毒毒株的序列数据,无奈现在没有研究所邮箱了,公司邮箱申请的账号还没过审。所以,只有退而求其次,去查了下GISAID上的新冠的流行病学传播工具。不巧,即便数据库已经更新到十月份的数据了,但印度的数据(下图的绿点)还集中在中部,并没有奥里萨邦的数据(ODISHA,红色方框),所以推测应该是还没有上传到数据库。
所以,浩哥只能从媒体报道的内容里,尝试寻找一些信息了,当然也发现了一些亮点。首先,我们看到,媒体采访的印方研究所负责人说,从这1536个样本中发现的新的新冠变异株系主要是B.112和B.199。
给大家简单说一下目前全球新冠毒株的谱系分类吧,按GISAID上的官方描述,目前全球的新冠病毒序列,主要可分成六大分支(下图,S,L,V,G,GR,GH),其中S,L,V株系是19年出现的(所以前边有19的数字),而G,GR,GH三个株系是今年才出现的(名字有20的数字),所以我们看到,按印方负责人说的,这次新发现的毒株是B.112和B.199株系,那对应的就属于GR和GH的分支。
因为它是一个将新冠传染性带到一个新高度的变异型,这种病毒型,从今年2月份以来开始在全球爆发,如今已经成为全球最常见的一种新冠病毒型[1][2][3][4]。而正是由于这种病毒型的突变,改变了原病毒型(D614)的氨基酸序列,将原来的614位天冬氨酸(缩写为D)变成了甘氨酸(缩写为G),导致了这种病毒型的传染性进一步增强。这也是这种病毒型取名为D614G的原因。
通过上文,大家应该已经清楚了,病毒的序列变异是非常正常的,新型的毒株可能一直都在产生,但大部分新型毒株其实并没有特别的表型表换,所以大家其实不用过于恐慌。至于对于我国的防控工作,浩哥觉得保持常规操作即可,但从另一层面也需要密切关注这些新型病毒型后续的表型,有没有特殊的变化,另外边境的管控也要尤其注意,毕竟最近云南瑞丽的疫情复发也是由于偷渡引起的,虽然奥里萨邦离我们也不远,但对其它国家的进出管控也更为关键,因为貌似7月份,美印就通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