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论述衣冠南渡,说的很好。所谓衣冠,就是过去的士绅阶层,他们才有财力物力在北方沦陷的情况下南渡避祸,举家迁移。留在北方的多是汉族穷人,也没财力南渡,但是作为普通老百姓,不能说谁来了都杀完,毕竟他们作为统治者也需要吃饭。所以北方的主流民族,还是汉族,不过是穷人汉族罢了。
因为战乱频仍,守着家没跑的北方老百姓,也没有余力建造祠堂。另外没跑的原因主要应该是,舍不得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想守着祖先陵寝,让祖先知道后继有人。逢年过节祭祀祖宗,也没必要非得建造形式上的祠堂吧,我想这应该是主要原因。
在一期窦文涛的《圆桌派》上,窦文涛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企业家群体南方多,北方少?马未都认为这就是宗族文化的原因造成的。
马未都说,在广东福建这些地方宗族文化依然盛行。在同一个宗族内部,大家的认同感非常强。具体的商业层面,他们能够做到“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因此南方的企业在碰到困难时就很容易度过,并且成长为一家大企业。
他接着说,在北方就不一样。他曾经目睹过几家大企业在碰到困难时,在抢夺家产中分崩离析。北方社会的宗族文化早已经解体了,大家都是以家庭为核心。当北方的企业碰到困难时,更多考虑的是个人利益,还有就是看笑话的人多,帮忙的少。
窦文涛对此深表同感,他说自己有一个朋友是沿海的人,他们一出门就是一群人。这个朋友来到窦文涛家,结果一群人都来了,窦文涛就感到非常不习惯。后来才明白,在宗族文化里,大家是一个整体不分彼此的。像电视剧《破冰行动》里边的塔寨村就基本上呈现了这一面貌,尽管林家也分几个宗室,但在对外上都能保持一致。
宗族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粘合器,既保持了地方上的自治,又是国家的稳定器。在皇权专制年代,最低一个级别的官员就是县官。县以下的机构都是家族自治,起到核心作用的就是宗族文化。
在古代历史上,因为生产力比较低下,人们只有靠抱团才能够勉强生存下来。家族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个大家族里是有明确的分工的,哪些人从事农业生产,哪些人去经商。为了保护家族的利益,还会派出一些人去参读书做官,从而成为家族的保护伞。
从皇权专制时代后期开始,大约是宋朝,南方的人才就出现了一种井喷的势头。这一方面是因为南方经济发达,有钱能够供更多的人读书。另一方面就是家族的作用,北方在这方面就显得比较差,因此考中进士的人就没有那么多。
实际上这就是社会变化的一个开始,但还不是很明显。新中国建国后,宗族文化就被当做腐朽文化开始被清算。整个北方因为离政治中心北京比较近,因此辐射力比较强,最终清算的也比较彻底。
在这样的情况下,北方的宗族社会就解体了,彻底变成了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单元。而广东福建一带,因为远离政治中心,受政治力量冲击比较小,这一传统一直保存到了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