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请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等介绍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在发布会上,冉承其介绍,北斗三号2009年11月启动建设。10余年来,工程建设历经关键技术攻关、试验卫星工程、最简系统、基本系统、完整系统五个阶段,提前半年完成全球星座部署,开通全系统服务。
“建成即开通、开通即服务,工程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冉承其介绍,400多家单位、30余万科技人员集智攻关,攻克星间链路、高精度原子钟等16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500余种器部件国产化研制,实现北斗三号卫星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100%。
据介绍,在研制过程中,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建强工程总体和两总研制队伍,以总体、技术、质量、进度为标准,创新研制建设体系,单星研制周期缩短四分之一,运载火箭总装周期缩短三分之一,卫星入网周期缩短四分之三。构建形成风险分析及控制保障链,不带隐患发射,不带疑点上天。自2017年11月起,两年半时间高密度发射18箭30星,建成40余个地面站,快速形成星地一体化运行能力。
冉承其说,特别是面对年初以来的新冠疫情影响和航天领域质量形势风险,工程全线狠抓任务组织实施、狠抓产品质量复查、狠抓任务风险防控,实现组网收官攻坚战和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全面胜利。
北斗系统功能强大性能一流,展现中国品质。
北斗三号具备导航定位和通信数传两大功能,可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区域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共7类服务,是功能强大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性能指标先进。全球范围定位精度优于10米、测速精度优于0.2米/秒、授时精度优于20纳秒、服务可用性优于99%,亚太地区性能更优。“我们实测的导航定位精度都是2-3米,比我们公布的指标精度更好,所以应该讲北斗是特别好用的系统。”冉承其说。
会上,冉承其特意带来一个展版,告诉记者:“这张图是2018年刚建成北斗基本系统时的情况,图中阴影部分、颜色比较深的是系统不能覆盖的区域,当时全球服务可用性为95%;如今北斗全球系统建成后,在上面2020年的图中,已没有阴影,全球服务可用性99%以上。”
北斗三号的短报文通信服务进行了升级拓展,区域通信能力达到每次14000比特(1000汉字),既能传输文字,还可传输语音和图片,并支持每次560比特(40个汉字)的全球通信能力。星基增强服务具备一类垂直引导进近(APV-I)能力,填补我国星基增强服务空白。国际搜救服务检测概率优于99%,具备返向链路确认特色能力,显著增强遇险人员求生信心。此外,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还能提供最高厘米级定位服务。
中国的北斗,惠及世界
2000年年底,北斗一号系统建成,向中国提供服务;
2012年年底,北斗二号系统建成,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
2020年,北斗三号系统建成,向全球提供服务。
当下,北斗系统已在全球超过一半的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
而北斗三号系统的建立对于全球产业链而言,更是意义不凡。相关产业链产品多了一套支持系统,从而无论是使用体验、稳定性,还是可靠性都会随之大幅提升,特别是芯片和终端产业。
支持“北斗三号”系统信号的28纳米芯片已在物联网和消费电子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2纳米双频定位芯片已具备市场化应用条件,全频一体化高精度芯片已投产,北斗芯片性能再上新台阶。
截至2019年底,国产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出货量已超1亿片,季度出货量突破1000万片,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高精度板卡和天线已输出到100余个国家和地区。
在终端产品方面,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在中国市场申请入网的手机有400余款具有定位功能,其中支持北斗定位的近300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