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么回应增加多等5分钟功能 饿了么为什么要推出“多等5分钟”

时间:2020-09-10 15:22:24 编辑:小读报刊 来源:网络整理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导读】近几年外卖行业的配送问题成为了民众生活的一大焦点之一,外卖送的太晚太迟等现象频发,近来饿了么增加多等5分钟功能引发了不少的争议,今日饿了么回应增加多等5分钟功能表示希望把选择权交给用户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是怎么回事吧!

  最近,外卖领域有两件事先后实现刷屏。

  先是一篇名为《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文章引发热议,“送外卖就是与死神赛跑,和交警较劲,和红灯做朋友”的现实描述着实击中不少人的情绪G点。

  而后,或许是文章同样刺激到了饿了么,平台为了骑手利益连夜官宣要增加“多等5分钟”按钮供用户自主选择,进而引发了网络上更大的讨论。

  噪音太多,眼花缭乱,一时难辨究竟孰对孰错。当跑的太远而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这时候我们不妨回归初心,从那些最本质浅显的道理中去寻找答案。

  回归圆点:初衷比进化速度更重要

  初衷是恒定的,而完善往往是有周期分阶段的。

  判断一个举措是否合适最终要看这一举措是否迎合初心,只要初衷是美好的,那么任何细小的调整其实都值得我们去肯定。在这一方面平台需要对自己进行一番灵魂拷问:是否在解决用户和骑手小哥的问题?是否能够以此创造更大的价值?

  饿了么为什么要推出“多等5分钟”这样一个选择按钮?从出发点来看,这其实是在尝试为骑手小哥在数字罗列的“系统”中找到更合适的位置。就类似《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中提到的,在等电梯等细节方面,饿了么的系统中有一个报备系统,让服务有了一定的冗余度,这是冰冷技术背后的温度,让小哥们更舒服。

  最近不少人被《外卖》一文描述的情况所触动,但他们或许只能站在道德和感性的维度去评价去感叹,唏嘘过后什么也留不住,无法解决深层次的问题,真正解决问题则需要平台方的努力。

  因此,哪怕“多等五分钟”这一方案深究起来并不完美,其实也值得我们去鼓励和认可,不必一味的在偏见主义的泥潭里打滚。

  对于平台方而言,矛盾是普遍的,商业没有“完美”可言,每一种商业模式在发展的每一刻都有自己矛盾的特殊性。这其实考验的是平台的选择,是视而不见还是努力尝试?看起来饿了么选择了后者,去尝试性的多做一步,用平台权益换骑手的时间,最起码从初衷来看这是值得肯定的。

  任何一种商业模式都有其固定的进化周期,是否一次性根治其实无妨,只要方向是对的,中间过程中存在些许的摩擦和等待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一视角引发理解偏差,基于选择权下的认知不对称

  当然,争议也要正视。那从何而起?或许是在选择权的让渡。

  商业也好人际关系也罢,选择权,往往最容易产生误会。

  在此我们不妨设想这样两个场景:

  场景一:几个人一起到饭店吃饭,甲因为各种原因从来不点菜,但同行的人出于礼节偏偏让他点,最后甲把这个“选择权”看作包袱,非要让他选择会有负担感,于是误会就这样产生。

  场景二:几个人一起到甲熟悉的饭店吃饭,这家饭店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甲都知道,于是一个人把菜都点了,而没有“点菜权”的人可能就会有被冷落疏忽的感觉,从而对甲产生隔阂。

  前者是对同行人的尊重,而后者可能是一种效率最大化。可但凡涉及到选择,最容易产生认知上的不对称。

  事实上,送餐时间引发热议,饿了么动作迅速推出“多等5分钟”按钮供用户自主选择,因为尊重用户所以才给用户选择权。可由于认知上的不对称,部分用户可能认为饿了么这是把包袱扔给自己,把矛盾进行转移。与之相对,在饿了么发声18小时后,美团紧跟的声明就将选择权抹掉,这种看似“无心之举”的文字游戏,却避免了很多非议。后发制人,换得一片歌舞升平。

  相似的举措,不同的结果,本质就差在了第一视角引发理解偏差,于是基于选择权就产生理解上的误会。再然后,理解偏差引发证实偏差,带有偏见的人会拒绝忽视甚至曲解与自己观点相左的声音。

标题回顾:饿了么回应增加多等5分钟功能 饿了么为什么要推出“多等5分钟”
Copyright 2012-2019 www.dubaokan.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63272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