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发放全球首张自动驾驶商用牌照,你敢开启自动驾驶吗?自动驾驶的商业落地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据9月22日报道,22日上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试验示范区正式揭牌,百度、海梁科技、深兰科技获得了世界上首个自动驾驶商用牌照。
这意味着,这些公司不仅可以在公开道路上进行载人测试,也可以进行商业化运营。
从发放牌照的性质上看,武汉率先迈出了自动驾驶商业化应用的关键一步。尽管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刚刚揭牌成立,但武汉尝试着“一步到位”,给予企业尽可能大的探索空间。
“商用”在自动驾驶领域是一条红线,很多地方政府对此慎之又慎。以建立了国内首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的上海为例,近期也只是颁发了首批智能网联汽车的“示范应用”牌照。
据了解,上海的示范应用牌照是测试牌照的“升级”,但示范应用与示范运营仍有着显著区别,“示范应用”只是“预商业化”的过渡阶段。此前曾有知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本来上海这次要发的牌照是示范运营,但后来还是觉得示范应用更为稳妥。”
再看汇集了一批自动驾驶创新企业的南部城市广州,尽管个别公司已经市内的部分区域部署了无人驾驶出租车车队,并曾短暂地对普通市民开放,但政策层面,广州对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仍有严格的规定。
根据广州市2018年年底发布的文件,测试主体达到一定条件可向第三方机构申请开展载客测试工作,但“不得向测试参与者收取费用或报酬,不得利用测试车辆从事或者变相从事运输经营活动”。
不得收取报酬,也是上海示范应用牌照与未来示范运营牌照的重要区别之一。实际上,全国多个城市的相关文件中,都有类似条款约束。武汉此次率先打破这一现状,足见发展自动驾驶的“野心”。
为什么是武汉?
资料显示,位于武汉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是又一个国家级测试示范区,早在2016年就开始酝酿。
2016年11月,工信部与湖北省政府签署“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在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建设国家级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区。
今年9月份的一则报道显示,武汉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一期封闭测试场道路桩基工程已基本完成,据介绍,封闭测试场占地两平方公里。除此之外,基地还包括90平方公里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以及多个相关的创新产业园。
武汉专门设立了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的开发区。据悉,2018年,开发区全区实现汽车产销105.4万辆,并汇聚了东风汽车总部和东风本田、东风日产、神龙、东风雷诺、吉利等8大整车企业、13家整车工厂;测试示范区成立后,已经吸引了30多家企业入驻。
政府加紧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外,以东风汽车为代表的汽车企业,和以百度为代表的科技企业,也在加快传统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
近期,武汉当地的东风汽车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的新成果:无人驾驶智慧物流平台SharingBox,该平台由东风汽车与华为、腾讯等公司合作研发,可实现物流定制化、高效化和无人化,是汽车智能网联化的落地探索。
而此次获得首张自动驾驶商用牌照的百度,也早就在武汉展开了布局:过去大半年时间中,其宣布“量产”的首款无人车“阿波龙”便在武汉进行了“运营”。
自动驾驶离我们还有多远?
“阿波龙”是百度与金龙客车合作研发的一款无人驾驶车,据称可实现L4级别的自动驾驶,发布后曾在全国多个城市尝试“运营”。但由于速度缓慢、运行不畅、成本高昂等原因,一直未得到外界看好。
有媒体体验“阿波龙”后写下:即使在无人的公园道路上,它的正常运行速度也不超过10km/h,相当于慢跑;一旦遇到行人,即便行人只是靠边行走,它也会立即刹车;一段800米的距离,“阿波龙”行驶了9分钟才到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