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沃尔玛。沃尔玛通过跟踪和自动化库存,可以实时交货更有吸引力,并降低了各种产品的成本。
通过条形码,后勤性复杂的操作变得更加容易。这个事实的最终表现是在1988年,折扣百货商店沃尔玛决定开始引进条形码系统销售食品。
现在,每一天,条码都会被扫码80亿次。在中国,面向物流、零售的整个链条,条码每年能够节省3000亿人民币的成本。
二维码就是条形码的“升级版”。二维码相当于把很多条形码一层层叠加起来,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都可以存放信息,因此具有比条码更多的信息容量。二维码里面有219个字符,但图标很小,实现了在相对小的面积里,存放更多信息的目标。
当二维码刚刚推出的时候,并没有得到日本的重视。虽然二维码的发明者当时申请了专利,却没有找到二维码里面蕴藏的商机,所以就主动放弃了使用权。二维码就这样被搁置了起来。
中国二维码之父
没想到,二维码的巨大市场价值,却被一个中国发现,这个人就是意锐新创公司的创始人王越。
2001年,25岁的王越已经在一家日本软件公司做到技术总监的位置。这在日本职场,是一种极大的认可。
但在此之前,王越却经历了漫长的失意与等待。他没料到,应聘软件工程师来到日本后,他被派到了工厂,工厂又把他直接安插到了仓库。他心里很不平衡,“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头,也没有人认可,没有人可以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