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的快速发展,地价越来越高,人口持续增多,产业也在不断转型,这要求部分代工业只能向周边转移,如华为的手机终端产业转移东莞的松山湖,中兴在河源建新的产业基地等。
深圳会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但不会将周边城市吞并。因为国家现在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就是要建立一个城市群,而不是扩大单个城市规模。
首先来看一下深圳的现状,深圳向南是香港,寸土寸金,向西是珠江口,波涛汹涌,向北是东莞,土地资源有限,唯有东边的惠州,土地资源巨大,必定在深圳发展的带动下分的一杯羹。
还有东莞,最近比如深圳的华为,由于深圳的土地有限,而且深圳也不再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继续扩大,所以华为生产基地搬迁到了东莞的松山湖。
深圳以后会不会往周边发展?答案是肯定的。根据最新数据,深圳在2017年,GDP已经达到了2.2万亿元,名义增长12.87%;成为了我国第三个两万亿GDP俱乐部成员。
同时,深圳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又建立了哪些与周边城市的建设呢?
东莞、惠州
深圳由于目前已经开始面临土地资源的刚性约束,急需借助深莞惠经济产业,通过不断融合的契机,构筑与都市圈相适应的一体化轨道交通线网,以“东进、西联、南接、北合”的城市发展策略,加速推进深莞惠都市区一体化发展。也就是说,深圳将会进一步加强与临近的东莞、惠州的交通对接和互联。
其中最为让人兴奋的,就是深圳将要实现与珠三角主要城市中心之间1小时(60分钟)轨道交通通达的目标。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地铁互联,深圳、东莞和惠州将实现1小时通达。那么一旦深圳、东莞和惠州接连起来,自然而然,东莞与惠州的经济都将受到深圳的影响,迎来一个经济发展的井喷期。
中山、珠海、澳门、香港
港珠澳大桥最近刷爆各大媒体头条,相信大家都知道。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门,设计使用寿命达到120年。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后,珠海和香港两地的通行时间将从过去的陆路3-4个小时、水路1个多小时,压缩到30分钟的车程。
同时,已经开始建设的深中通道项目,该项目是继港珠澳大桥之后又一世界级“隧、岛、桥”集群工程,工程规模宏大、建设条件复杂、技术挑战大,其中8车道特长海底沉管隧道将开创世界先例。由于该工程位于珠三角几何中心,海陆空三维视点多,工程景观设计要求高等诸多挑战,从施工技术难度来看,比港珠澳大桥更难。
如果说深中通道一旦建成再加上已经完工的港珠澳大桥,它们将使得深圳、中山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一个经济交流圈。可以说通过香港,澳门,深圳的经济优势,无疑会给周边城市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和优势。
当然,深圳合作的远远不止周边地带,远至湖南长沙,江西赣州,都有深圳与之合作的身影。我也相信,深圳的经济依然会不断的向前发展,同时也会将周边城市一起带动起来,使得粤港澳地区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