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中国评级机构大公国际把美国本、外币主权信用等级由A-下调至BBB+,而此前两大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和标准普尔下调了中国的信用等级。围观评级机构“互相伤害”之余,小编不由得好奇——中西评级体系到底有多大差异?
带着这份好奇心,观网小编整理了标普和大公评级对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打分”,并以图像形式呈现。其中颇有耐人寻味之处:
说明
两家机构均以A、B、C代表投资级别,信用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A>B>C。其中,A级代表信用质量高、投资品质优良,共分7级,从高到低依次为:AAA、AA+、AA、AA-、A+、A、A-;B级代表信用一般、投资品质不稳定,共分9级,从高到低依次为:BBB+、BBB、BBB-、BB+、BB、BB-、B+、B、B-;C级为劣质债券、有可能或已经出现违约,共分6级,从高到低依次为:CCC+、CCC、CCC-、CC+、CC、C。以下皆为长期本币主权信用等级:
制图:吴辰晨
在整理了两家机构的“打分”后,小编将两家机构的评分进行对比,制作了第三张图,分别用暖色和冷色表示大公国际与标准普尔的评级差异,并用深浅表示评级差异强弱。即暖色是大公更高,冷色是标普更高。颜色越深,说明差距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