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阅读】
引导工具│三个关键的准备,决定了团队共创的成败!
引导工具│团队共创中的“情境”有什么用?
引导工具│团队共创中的头脑风暴要三步走,你做到了吗?
引导工具│头脑风暴后,这样分组最高效!(附指南)
前面关于团队共创的系列文章中,我提供了团队共创的六个步骤,见图1。
图1 团队共创的六个步骤
从图1可见:命名是团队共创的步骤5,也是步骤6决定的依据。
团队共创中的命名有以下目的:引导深入的对话以澄清团队共识。扩展个人最初的视角。催化对最终产出的拥有感。
其中,“拥有感”非常重要。命名是在前面四个步骤的基础上做收拢,在给每个群组命名的过程中,帮助全体达成共识,为后续付诸行动做铺垫。
我们常常看到某些会议中,执行者并未参与决策,缺乏“拥有感”,导致决策要么无法执行,要么执行走样。
所以,我常说:唯有参与,才有认同。唯有认同,才有执行。
团队共创的命名阶段包括了图2所示的三个环节。
图2 团队共创步骤5 命名的三个环节
从卡片最多的群组开始讨论如何命名,是最高效的做法。
这个环节的目的:引导参与者对最初头脑风暴的想法达成共识。
具体做法:提问引导命名,例如:哪个词能代表卡片上的所有观点?给出命名在形式上的建议,例如:用动词+名词来命名
用可回答团队共创问题的3-5个字作为该群组的名字或标题。
这个环节的目的:拓展个人视角,帮助团队进一步组合观点。
具体做法:提问帮助参与者思考命名用边框或颜色区分命名和卡片
在完成一组的命名后,将相应的标签拿掉,针对下一个群组重复上面的过程。
这个环节的目的:让参与者通过参与产生对最终产出的拥有感。
具体做法:经常回顾团队共创的问题,保证每个群组的名字回答了问题。命名时确定尽可能多的参与者认同后,再继续下一个群组。
在“命名”这个阶段,有图3所示的三个陷阱需要避免:
图3 命名时的三个陷阱
针对图3上的三个陷阱,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避免:
很多时候,我们纠结在命名本身,忘记了命名的目的是什么?此时,引导师可以通过提问,提醒大家回到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而非就这个命名本身。
例如:这个命名是否能概括这组的观点并回应团队共创的问题?
引导师如果希望在命名时加入“我的想法”,就会在提问和回应时将参与者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引导。
这样得到的命名,只是引导师自己的命名,而非参与者承认并喜欢的。
在命名的过程中,引导师应该将自己当成观察者,并通过提问来引发参与者思考。
?例如:我们可以用哪4-6个字来描述这组的所有卡片?这些卡片能反映出我们什么样的观点?
这里的“小众共识”是指为了走完流程、节省时间或其他原因,在命名的过程中,只得到少数参与者的认同后,就确定该群组的命名,进入下一个群组的情况。
这样的做法,只能让少数参与者获得最终产出的拥有感,使得整个团队共创的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在命名的过程中,要让大家都发表观点和想法,并获得尽可能多的参与者认同后,再进入下一组的命名工作。
综上所述,团队共创的步骤五命名,包括三个环节:卡片最多组的讨论、群组命名、重复上面的过程。在命名的过程中,要避免三个陷阱:培训师要放弃“我的想法”,通过提问不断引导参与者回到目标,并在获得尽可能多的参与者认同后,再进入下一组的命名。
更多内容,见《培训师成长实战手册:引导式课程设计》一书。
苏平老师著作,《培训师成长实战手册》系列第三本
从小白到专业的5本培训工具书(苏平老师著作)
往期推荐
从培训小白到专业,这5本书来助力
引导工具│图解ORID-焦点讨论法(建议收藏)
引导工具│关于团队共创,你知道多少?
引导工具│开放空间实操的四个阶段,你做对了吗?
引导工具│主持“世界咖啡”,这七个原则你必须知道(三)
#引导工具# #TTT培训师苏平# #引导# #培训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