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神秘的坛神,据说惹了坛神麻烦重重!

时间:2024-04-06 12:14:34 编辑:小读报刊 来源:网络整理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庆坛是一种民间的祭祀仪式。庆坛就是事主延请端公到家酬谢庆贺供奉于民宅的神明——坛神。庆的繁体字是一个会意字,字形由鹿省“比”、心、夊三部分组成。甲骨文字上为鹿形,下为“心”(一说是鹿身上的花纹)。古代人把有花纹的鹿皮作为纳聘订婚的礼物,整个字形表示拿着鹿皮真心诚意地前去祝贺。坛是指坛神。坛神是巴渝、四川以及邻近的贵州、云南、湖北、湖南部分地区民间供奉比较普遍的一个保护神。

  一、坛神的种类与设置

  川渝所设供的坛神有上坛和下坛两种。这两种坛外形不同,设立的位置高低不同,所供奉的神明不同,并且祭祀仪式的做法也迥异。

  (一)上坛

  上坛又叫“篼篼坛”、“三霄坛”。坛的外形呈圆柱状,直径约七八寸,高一尺左右(市尺)。下大而上面略小。外面用竹篾条扎成一个圆形篼篼,盛泥土于内,其上“立花楼”,即用五根尺余长、拇指粗细的竹棍插在竹篼的泥土上,外面罩上红布(或者红纸)扎紧。花楼内放粮筒一个,划设神殿(坛神的),插五色小旗等。粮筒盛盐茶米豆和谷草(剪成一寸左右,是给神马上的马料),称粮草,是给坛兵是的兵粮和马料。粮筒四周插的五色小旗代表驻扎坛场的神兵营帐。粮筒下边的香灰里埋鸡蛋一个,五色布、线若干,五谷种子等。它们可以保佑供奉者一年四季五谷丰登,人畜平安,丰衣足食等。

在庆贺上坛的法事中,有“请土”一坛。端公做法取来泥土装入竹篼里,意即建造新坛。又有“上粮”一坛,端公一边念法事,一边将盐茶米豆等装到粮筒里,“朝坛庆贺,迎祥信人某某某,来在坛前满满上粮。东方兵马赐你粮,兵要回来煮饭吃,马要回来煮料尝。千年吃不尽,万年吃不完。南方兵马赐你粮……”,端公法师要逐一给五方兵马、三洞人马、唐氏太婆等上粮。

  因为,这种坛是用竹篾条扎篼篼做成,民间习惯称之为“篼篼坛”。

“篼篼坛”设置在民众家庭里,中堂的神龛之上。旧时,巴蜀地区人们在家中大都设有神龛,俗称“供神龛”。神龛分上下两层,上层正中用红纸(富豪之家用金字)书写“天地君亲师位”,天即“天老爷”泛指天上的神灵,主管风雨雷电,供之才能风调雨顺,否则受旱涝之灾。地能生万物,是民众必供奉的。君即天子皇帝,民国后改“君”为“国”。亲是生养自己的父母。师是教育培养自己的师长。牌位两侧供有历代昭穆、文武夫子、观音、文昌帝君、财神之类。下层供奉土地牌位,写作土府神君,两侧又有长生土地、瑞庆夫人之名目。而篼篼坛被供在上下层之间的一块木板上,此板作插香、燃烛的香案。因为篼篼坛被供在神龛上,人们就称它为上坛。

上坛所供的神灵是“三霄娘娘”,因此,它又被称作“三霄坛”。根据端公介绍,江北舒家、龙兴一带民宅供奉的上坛还有一种,与上述的篼篼坛不同。据余万盛(舒家乡老端公)口述,那种上坛的设置为,用一个瓦缸状的香炉,直径近一尺,高近半尺。内填香火,置放盐茶米豆,鸡蛋,五色布、线,棉花,12个铜钱(或镍币、闰月放13个)等,上面再覆盖香灰,香灰上面可以插香,其形状就是一个香炉。放在神龛上的横木板上(与篼篼坛同)。每逢过年过节,家人生朝满旬,婚嫁等喜事,宴宾酬客时,主人上香化钱纸,敬奉之。每届三年延师于家,做法事,更换坛内所放的盐茶米豆等,庆贺酬神。

  其次,所供奉的坛神也有区别。在舒家乡、龙兴一带,供奉那种坛的只有田、傅、赵三姓人家。三姓都供奉那种上坛,但是,顶敬的神灵却各不相同。田家敬的是五岳——五岳五天圣帝,五位皇后夫人和田公法护、老郎官将;傅家敬的是傅法通、傅法贵两个主帅;赵家顶敬申公法仙、魔公法王两个法官。

  再次,庆坛的程序与“篼篼坛”略有不同。篼篼坛要取泥土填筑竹篼,故有“请土‘一坛,而这种上坛以瓦制香炉做成,不需要泥土,故不做请土。

  (二)下坛

下坛又叫养牲坛、蓝蛇坛、屋基坛、墩墩坛、罗公坛等。在民宅中,坛墩安放在中堂或堂屋的神龛下的右侧墙角处,此为家庭供奉。江北农家宅院中供奉此坛的人家比较多。还有一种,为村落或者街道共同供奉的,坛墩被安放在村头神庙里或者街头专门用围栏圈出的地上。如资中县新正街的神坛就是这种。

  下坛由坛神牌位、坛枪、枪墩、坛桥、坛墩等构成。

坛神牌位。

坛神牌位有两张,一是三台法主牌位,一是蓝蛇牌位。三台法主牌位贴在坛墩上方的正面墙上。竖式书写“镇宅坛神香位”或“玄皇会上神位”、“三元法主香位”等,左右低一点写“千千兵马,万万兵将”,两侧有对子,曰:“五台山前招兵马,九州城内镇乾坤”或者“战蓝蛇大显威灵,降蚩尤永保平安”或“庆法主千年富贵,镇家宅万代平安”等,横额为“永镇西蜀”或“有求必应”等。上方两角斜书“福”、“禄”二字。每次庆坛要更换坛神牌位,端公一般照着主家原有的样式另外用色纸书写。因此,这种多样性仍然保留在现存的神坛上。

  另外,端公说,以前坛神榜刻绘着神像,民间有木刻版子。事主在庆坛之前去买一张即可。坛神榜刻绘的是赵侯、五通和罗公三位坛神,其装着打扮与川戏人物相同。赵侯为须生,戴帅盔,挂青三髯口,着龙袍。五通正生,挂“一条龙(连耳际的短胡须)”,戴大额子,着青靠甲。罗公为和尚打扮,扎佛冠,穿褶子,执文帚。下方又绘着两个小一些的神像,左边是法官——端公站坛领唱,做法事的,又叫掌坛师。扎三清冠,着法衣,左手拿师刀,右手拿牛角;右边一个为引兵土地,戴中纱,着官衣。

  2.蓝蛇牌位。

  贴于神坛右侧墙上,长约二尺半,宽尺余。上面绘一条弯曲的蓝蛇。蛇头在下,蛇尾在上。在上方,蛇尾两边写“太洪宝山”四字,右边绘一个花瓶状,插花,写“聚宝瓶”。下方,蛇头之上画一“老君洞”。有的在蛇头上画一顶青色纱帽,表示此蓝蛇已经被封为蓝蛇大将(蓝蛇的来历后述)。

  3.坛枪和枪墩。

  在坛墩后面,左右侧放两个石凿的半球形墩子,顶上有凹槽,即枪墩。右边插坛枪,左边插陪枪。坛枪高约三尺,竹棍、篾条扎架子,缠绕色纸,挂纸花(即栀子花)做成。坛枪顶端插五支三角小旗,分别为赤、青、黑、白、黄,表示五方五色五营兵马。枪上扎三层,称三洞,即上洞、中洞、下洞,住着三洞王及统领的神兵。有的神坛还设一把陪枪。陪枪插在坛墩的左后侧,它比坛枪低一些,约二尺高,也以竹棍、篾条、色纸做成,上方亦插五色旗,枪上只扎一格,即一洞,驻扎的是游司兵马。

  4.坛桥。

  坛桥是放置坛墩的石台子,长约三尺,宽二尺,高近一尺。在安放坛墩的地方凿一个直径七八寸的坑。此坑要填香灰,埋入鸡蛋,造设坛神殿等,上面放坛墩。据说有的在香灰上有一条拇指粗的蓝蛇,这蛇盘卷成一饼状,坛墩压在上面。蛇一直被压在那里,一动不动,不吃不喝,也不会死。

  5.坛墩。

  坛墩是一个上圆下方,凿成碓窝状的石墩子,也有打成正方形的。坛墩的大小与重量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高尺余,直径七八寸,重量在80——100斤(市斤)之间。它的顶上打一个凹坑,平常填满香灰、柴灰等,供事主敬神插香燃烛之用。因为坛墩外形像碓窝,故下坛又被称为碓窝坛、墩墩坛。

  (三)坛墩的来历与传说。

  坛墩是下坛的象征,时常尘封蛛网,人们轻易不敢触动。关于它的来历,巴蜀各地的民间有许多传说。如四川北部地区,人们说它是女娲补天时,遗留下的一块石头;或者是太上老君一炁化三清化出来的。吕子房、幸身等编著的《川北灯戏》中写道:“坛是一块石头,是女娲补天留下的,所以坛神要用石钻成凹形,安上坛枪和土加五谷而成。有的说,坛是太上老君一炁化三清化出来的”。

在《四川巫舞傩舞考实》中亦称:“关于坛,有不少传说,一说当年女娲炼了两块石头;一石补天,一石遗地。遗在地上的一块,就名为坛。又说唐时,天兵与唐兵发动了一场战争。战争中天兵走失了一支人马,最后在一户人家的堂屋内的右角处找到,才知是‘赵后(侯)圣主’和‘罗公施主’带领的人马。这支人马当时已被唐兵发现,架火焚烧后化为冤鬼。从此闹得当地不得安宁,后来当地人认为,这支人马毕竟是天兵天将,非同俗鬼,于是便用顽石制成‘鼓盔’,盔内安设‘神坛案’,将赵后圣主、罗公施主等二十九位遇难的天兵塑在上面,招魂其中,并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设立前仓、后仓、左仓、右仓、中仓,即前营、后营、左营、右营、中营,供给酒肉果品,以祭祀抚慰他们,愿他们保佑人间无灾无难,四方安宁。以后人们便把这个方盔叫着坛(傩坛)”。

在江北,民间说法与上述不同。说坛墩是蚩尤的头颅。端公庆坛演唱的坛戏《乾元县》交代了坛墩的来历。《乾元县》是连台戏,上中下共三本。其下本《垒五台》剧情为,轩辕黄坐定九州天下,南蛮蚩尤不服,起兵造反,欲夺轩辕江山。轩辕命令赵侯统领大军讨伐。两军对垒,蚩尤屡战屡败,便使下飞刀,将赵侯及其部将全部杀死。太上老君驾动板角青牛,降下八景仙宫,用太极图将蚩尤化为血水而亡。轩辕登台敕封赵侯等为神,又将蚩尤头首打为香炉,插燃香烛供奉赵侯等。

  江北人对这一传说深信不疑,端公正是按照这种传说设置坛场。赵侯等坛神设牌位享受香烛供奉,神位前的香炉打成上圆下方头颅状,旁边插坛枪,永镇蚩尤。并且,根据交感巫术中相似律的“同类相生,或结果相似于原因”的原理,坛神既能够镇服蚩尤,同时也能够震慑民宅、村落或街道的邪魔魍魉,供奉者可以求得平安清吉。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蚩尤本是东方九黎族的首领,有弟兄八十一人。相传他们以金作兵器,并能呼风唤雨。后与轩辕黄帝大战与逐鹿(今河南逐鹿东南),战败被杀。关于蚩尤的神话与传说在诸多史籍中有记载。如宋太祖命李昉等辑录的《太平御览》之《龙鱼河图》有这样的记载:

  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神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诛杀无道,不仁不慈。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乃仰天而叹。天谴玄女授黄帝兵信神符,制服蚩尤,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伏

  《述异记》卷上亦有相似记载。文曰:轩辕之初立,有蚩尤兄弟七十二人,铜头铁额,食铁石,轩辕诛于逐鹿之野。蚩尤能作云雾。逐鹿今在冀州。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今冀州人掘得骷髅如铜铁者,即蚩尤之骨也。今有蚩尤牙,长二寸,坚不可碎。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不用牛。今冀州有蚩尤川,即逐鹿之野,汉武时,太原有蚩尤神昼见,龟足蛇首,□疫,其俗遂为立嗣。

  在《黄览?冢墓记》中还有蚩尤冢的记载: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尺,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降帛,民名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阳巨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

  上古时期,蚩尤带领九黎氏族部落在中原一带兴农耕、冶铜铁、制五兵、创百艺、明天道、理教化,为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做出了杰出贡献。因此专家认为,蚩尤是中华三始祖之一,重农耕、冶铜铁、制五兵、创百艺,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重大贡献。河南、山东、河北交界处地区被称为“九黎之都”。河北省涿鹿县境内现存有蚩尤坟、黄帝泉(阪泉)、蚩尤三寨、蚩尤泉、八卦村、定车台、蚩尤血染山、土塔、上下七旗、桥山等遗址遗存。

蚩尤的神话传说起源很早,当是上古炎帝与黄帝争夺统治权的战争的曲折反映。在黄河上游的黄帝部落与生活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发生了激烈的战争。蚩尤本是炎帝后裔,“蚩尤姜姓,为帝之裔也”,炎帝与黄帝又是同母异父的兄弟“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炎、黄为争夺统治权曾经在阪泉大战,结果以炎帝失败而告终。其后,蚩尤又率部与黄帝在逐鹿之野大战,蚩尤战败被杀。黄帝由此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胜者王侯败者寇”的观念的影响,蚩尤在一些史书中被描绘成“不用帝命“,“类鬼似妖”的暴虐之徒。但是,早在秦汉之前,蚩尤一直被尊奉为“兵主”,“战神”,受到人们的大礼祭祀。史记中就有刘邦“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的记载。

  综合蚩尤的有关记载和传说,我们可以初步归纳,第一蚩尤作战勇敢,所统领的是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已经制造出比较先进的红铜兵器。第二有一些呼云唤雨的异术。第三是轩辕与之战,先败,后得神授的“兵信神符”才战胜蚩尤。第四轩辕杀死蚩尤,并将蚩尤的头砍下,后来蚩尤的头和躯体被分别埋在两个地方(今天山东的阳谷和巨野)。其后民间有十月祭祀蚩尤(首)冢的习俗。第五轩辕战胜蚩尤作了天子,有的部落仍然不顺服,轩辕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震慑各邦各部。

  战神、蚩尤头、民间祭祀、画蚩尤形象震慑等,这些要素在很早就已经具备,并在后世的庆坛中得以保留。蚩尤的神话与祭祀之俗在中国古代长期流传中受到各地域、民族、时代、风俗习惯等的改造,变异很大。如江北的民间传说中,蚩尤只是在造反轩辕、被杀身亡的经历上保留远古神话的原型,其余已经作了较大的改造。如他由东部九黎族的首领变成“南蛮蚩尤”,他与轩辕的大战改造为同轩辕部将赵侯等大战,尤其是蚩尤被轩辕杀死,身首分葬两处,民间祭祀的习俗转化为将石头打制成为蚩尤头形状,作香炉祭祀坛神。

  首先,蚩尤已被改造为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如前所述,蚩尤本是东方九黎族的首领,九黎即端公唱词中称的东九夷。而南蛮则指中原以南的湖广、贵州、云南、四川等各地民族。许慎《说文解字》“蛮”字条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王制云:南方曰蛮。詩角弓。如蠻如髦。傳曰。蠻、南蠻也。

  南蛮与东夷(黎)沿于上古称谓中原以外的四海。后来。蛮衍化成为统治者对南方各民族尤其是土著的贬称,有不开化、粗野、不服统治(管束)等意思。

  其次,将坛墩当做人头(蚩尤首)祭祀坛神,乃是古代南蛮杀人祭鬼之风俗的遗制。四川等南方各族尚鬼信巫,巫文化气氛浓厚。明朝田汝成(1503-?浙江钱塘人。嘉靖进士。官至广西布政司右参议)所撰《炎缴纪文》称:罗罗,本卢鹿而讹为罗罗。有二种,居水西十二营、宁谷、马场、曹溪者,为黑罗罗,曰乌蛮;居慕役者,为白罗罗,曰白蛮。罗俗尚鬼,故曰罗鬼。

  蛮即罗罗,南方土著因俗尚鬼,而被称作罗鬼。作为南蛮之一的古代四川居民,祭鬼尚巫历来很盛。《夔府图经》称“夷事道,蛮事鬼”。杜甫的《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诗亦称“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旧识能为态,新知已暗疏。治生且耕凿,只有不关渠”。仇兆鳌注乌鬼云:“巴、楚间,常有杀人祭鬼者,曰乌野七神头,则乌鬼乃所事神名耳”。唐代巴楚之间还有杀人祭鬼之俗。而且与后世巴蜀地区以坛墩代表蚩尤头祭祀坛神的巫术意义相同。赵侯等坛神战亡而受封,本是鬼,蚩尤头即南蛮人之人头,以人头作香炉祭祀鬼乃是杀人祭鬼之俗的遗制。巴蜀民间已经将蚩尤信仰与传说纳入其巫术祭祀仪式之中,并作了适应其尚鬼信巫的信仰改造。

标题回顾:民間神秘的坛神,据说惹了坛神麻烦重重!
Copyright 2012-2019 www.dubaokan.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63272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