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英瑾:用得上的哲学
我打算每天听课、每天做笔记、每天做这里的笔记更新,最后做一个汇总。也是督促我自己学习。以下内容是本人的学习笔记,如果想要了解详细情况请移步“看理想”APP。
以下内容未经允许请勿转载。为什么要有逻辑地讲道理:讲道理的效率高,人类大多数情况下是讲道理的,能够让大家在这个社会中相信你,哲学只是将讲道理高度精致化我们是一个讲道理的社会么?讲道理的社会比不讲道理的社会容错率更高为了讲道理我们能做什么?①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就算想法不一样也要耐心一些听完②学一些外语,对不同的语言要素做拼接检查一些逻辑关联(虚拟语气、从句关联等等)③平时多用“我”而不要用“我们”在经验的指导下使用逻辑:逻辑至理,语义之理,经验之理。因为经验对于逻辑的使用有很多潜移默化影响,也就是说,我们是在经验的导向之下去运用逻辑的逻辑之理:不需要经验调查,不需要对于词义进行分析,无所不在语义之理:在语词的意义层面,范围是我们语言所能表达的范围经验之理:一些固有的经验分析,局限于经验、背景和常识所能覆盖的世界,推论的结论并不是一直管用。不讲道理这件事我们一直在做。①逻辑之理:马未都:司马光砸缸。存在还是不存在的问题②语义之理:领导重视各种事情其实就不是所谓的“重视”;“暧昧”的状态,中国人比较容易喜欢模糊③经验之理:张三被外星人抓走了让经验去知道逻辑:①要看看工作的逻辑有没有问题②语义的问题③经验上的问题。这三个世界从大到小是有重叠的部分。在逻辑和语义说得通的情况下要用经验矫正错误为什么对等与均衡的社会适合讲道理?①雅典的公民社会有讲道理的氛围:公民大会,要用论辩的方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政治观点,个人意志才有可能变成集体意志对等与均衡才能利他利己。让看问题的观点全面,少受偏颇意见的影响。怎样营造平等均衡的哲学范围:①英美海洋法系:提供统一的说理平台,同时很多力量分散法官的权力②让器物竞争倒逼民主文化形成 竞争要充分逻辑之理是一种演绎论证:从普遍出发,走向个别的逻辑。归纳是从个别走向普遍。演绎论证的前提很多,结论比较少,但是归纳的前提比较少,结论比较多,并且没有可靠性逻辑有效与逻辑真是不同的。逻辑只能检查有效不能检查真假。二者没有关联。如果逻辑无效,结论很难是真的(有概率问题)。我们要稳定地产生“真”的结论,有效性的检查是必要的。逻辑之理的一般有效形式(条条大路通罗马为例):①肯定前件式:如果P则Q,P成立,则Q成立。肯定后件式不靠谱。②否定后件式:如果P则Q,非Q,则非P。否定前件式是无效的三段论:词项层面的逻辑推理:主语S,谓语P,连系词。在小的词项中允许排列组合。生活中大多数事是S是P。不带有“是”,但是可以改写。将复杂的语言现象方便进行分析。拆解三段论的词项。“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大项S、小项P、中项M”,结论出现的主语——小项,谓语——大项,中项——在结论中没有出现但是在两个前提句中出现的东西,桥梁的作用,保证从前提到结论的逻辑能够被打通量词如何影响三段论的逻辑推理:“所有、有些”等等叫做量词。①三段论中的四种量词:全称肯定——所有,特称肯定——有些,特称否定——有些……不是……,全称否定——所有……不是……。全称肯定的断言力是很强的,从强的断言里可以推断弱的断言外文缩写:全称肯定——A,all,全称否定——E,negation,特称肯定——I,“我是特殊的”,特称否定——O,oh,no没有negation程度强SAP SEP SIP SOP的四种结构联系主词和副词二十四式之外,没有有效推理芭芭拉式就是有效推理:MAP-SAM-SAP判断三段论是否有效的方式:①从词项的角度来看:中项用错了,是一个中介的作用,周延,所有词项的所指都有断定。小项用错了,小项不当扩大。大项用错了②从量词的角度来看:肯定为+,否定为-,正的前提推出正的结论或者负的前提推出负的结论是正确的,其他的是错误的选言三段论:P和Q之间的选择关系,宣言三段论:在不同项之间排除,最后得到剩余项。和肯定前件事的区别在于:条件关系和选择关系。无效的选言:保证所有可能性。排中律:割裂“是”与“不是”,让真和假之间的暧昧状态被排除证人请回答“是”与“不是”,不能有摸棱两可的情况出现排中律不能解答人生的问题,人生很复杂,选择项有多少个并不确定排中律有缺点:有用性不是很高。二难推理:抓住关键筹码,设局陷入一个两难的选择困境“美”推理:坑里有温泉水。假消息让对方抓错筹码,自己的后路,“第三条路”。构建“积极正面”的二难推理假言三段论:“如果…那么…”的葫芦串。滑坡论证:不检查推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是否有效,就做出判断。语义之理牵扯到的是各种各样的概念。不顾语境乱贴标签层次混乱稻草人谬误:混淆视听,不明确讨论对象的主体。对于事实的表述和对可能事实表述之间的混淆真的假的,相干不相干,兼容不兼容什么叫预设:背景知识在正确的预设下才能让谈话变得有效抬杠就是破坏预设的背景和知识,老是跳出来说一些不相关的话让谈话没办法进行下去科学的质疑不是为了怼人才说出来的,而是有所依据名词的预设:存在而不是臆想状态副词的预设:“再”……动词的预设:“停止,暂停”……心理动词的预设:“知道、认为、相信”条件句中的预设循环论证是什么:把前提和结论变得一摸一样的论证,让结论提前出现在前提里了。无意的预设谬误:①诉诸后果:治不好病的都是庸医。在做论证之前预设主观上希望预设是正确的。②诉诸传统:传统一定是对的。③诉诸人格:差生怎么可能做出这道题。④有意的催眠预设:地球人都知道。归纳论证与经验之理:经验之理中最典型的论证形式就是归纳论证哪些归纳是不靠谱的:①三人成虎式的归纳:从小的样本出发仓促得出大结论②幸存者谬误:样本来自于幸存者会导致偏颇③拒绝归纳:三万人都不成虎④基于心里偏向:死于心脏病的人比死于流感的人更多⑤基于趣味性:越八卦越好玩⑥排斥重要案例:军队很厉害,就是不会打仗归纳是一种主观世界的产物大卫休谟:归纳是出于时空临近的一种心理习惯,我们说的归纳活动就是生活在出门世界中的楚门所进行的一些心理概括活动。这个概括活动所依据的,就是心理的各种各样的秉性、倾向和习惯而已。我们感官所能接触到的东西就是楚门的世界,我们感官接触到的世界背后的真相,就是楚门以外的世界了。百分百靠谱的因果框架模型是不存在的,能够存在的是楚门的世界之内我们寻找规律的活动,这个活动的实质就是归纳。休谟:客观因果不存在,主观因果即归纳,归纳本质即心里习惯古德曼:归纳是对于概念系统的选择。对于归纳起效的是一个语义原则,就是我们选择哪些概念来表达我们概括出来的句子,才是起到很大的重要性。哲学的讨论要秉持省力的原则因果关系里的时间因子:有时间先后相续未必保证因果,但是有因果关系必然有时间先后相续亚里士多德:原因有四种:形式因、质料因、目的因、动力因哲学讨论是没有答案的找到正确因果,解决人生难题。休谟:诉诸于归纳,正确的因果配对、有用的因果配对。穆勒五法:找到靠谱的因果配对。①求同法:找到稳定出现的因素,反复出现的前后相续事件模型的方法。②求异法:关注异常因素。如果导致某一个特定效果出现的这个先在事件里面,有一个要素是新出现的,而这个新要素如果消失,就会导致后续的事件没有发生,这个新事件很可能就是原因。③求同求异共用法:用异常检验寻常。④剩余法:以已知确定未知。⑤共变法:谁发生变化了?原因越强,结果越强;原因越弱,结果越弱。溯因推理:对事件的抽象解释。上溯到更抽象的原因的推理。假设-演绎模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假设:对事物抽象关系的描述。除非必要,不要增加理论对象的数目,即能简单就不要复杂。演绎:有证据,从假设出发,推演出某些结果绝对真理无法掌握,但可以无限逼近。中庸之道:在两个比较极端的猜测之间,找一个不那么极端的猜测。①中庸之道和事情本身的成真性、准确性之间没有什么关联②有的时候没什么中庸之道可取③中庸之道有时候会导致两头不讨好④中庸之道所导致的麻烦就是矛盾。亚里士多德:勇气是怯懦与鲁莽的中庸之道。勇气和鲁莽之间的区别并不是在于胆气的多少,而是因为勇气当中加了另外一个维度上的因素:智慧。做事的逻辑:圆融地推行不圆融的道理。做事的逻辑和做人的逻辑是不同的,做人的时候可以圆融,但是做事不能够糊里糊涂老好人,整个社会是要为我们的愚蠢买单的。马基雅维利眼中的冷酷世界。主张可以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放弃对于道德操守的坚守。用一句台词说:年轻人是谈是非的,成年人谈利弊。具有部分的合理性。虽然自私自利口里不一,很大程度上不行,但是他的一个合理性在于:你不能够把对每一件事情的道德判断和对一件事情的可行性分析混为一谈。盲目反对马基雅维利的泛道德主义。只要一件事做砸了,就说是某个人的德行出问题了。诉诸动机的谬误:你居心不良,说话就不靠谱。能够确定你说话的动机不良,所以你说的话肯定不靠谱。诉诸后果的谬误:如果做了某件事会产生某个效果,这个效果是好的,所以反过来我就应当去做某事。道德绑架一个好的目标。马基雅维利主义对于撒谎:不管对别人撒谎与否,对自己的思考不可以。不能从情感出发,要进行冷酷的逻辑推理和语义分析或者是经验的比对。一个人即使在道德上讨厌这些撒谎者,你要和这些撒谎者做斗争,你本身也要具备比撒谎者更高的智能。罗伯特议事法则。①动议中心:提出一个好话题。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行动建议。②主持中立:少说话,保持权威。主持人本身要像一个局外人③机会均等:每个人不能抢话筒,要有均等发言时间④立场明确:没想好就不要说话⑤发言完整⑥面对主持人,而不是要两面直接辩论,让主持人把握节奏⑦限次限时⑧一时一件⑨尊重裁判,主席需要有暴力权威维持正常辩论秩序⑩文明表达。不允许质疑别人动机,且动机很难有客观证据进行表明?充分辩论,不能仓促做决定???多数裁决,微弱的多数也算是多数逻辑规则需要社会规则来落地人类的心理活动实质上就是使得说理得以展开的最基本的经验条件,这一点是没有办法摆脱的,所以要讨论人类的心理活动人类的心理结构不是为逻辑而生的心理谬误难以避免。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类主观感受和人类外部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学问我自己的态度是什么呢?就是要把论证的这把刀用到关键的事情上第二单元关键词:节俭、利己在心理学的语境中重新讨论演化论。从自然选择的角度来看人类心理活动的是指,由此来深化研究,就叫做演化心理学。基本观点:①大脑是个计算机,充满程序和套路,一步一步按照程序来运作的机制②大脑是被自然选择和性选择塑造的,文明会降低智力。女性产生卵子的成本高,所以女性对男性的选择要求就比较高③大脑认知机制有四个F,喂养feed,战斗fight,逃跑flee,繁殖fuck。④很多大脑活动是无意识发生的⑤我们都是穿着现代文明外衣的原始人节俭和利己是推理谬误产生的根源。我们心智机器运作要符合节俭性的原理从儿童看成年的两种认知框架:顺化与调试。①万物都可顺化为我的认知框架。顺化:用大脑中已有的认知框架去认识新事物。如果一个人仅仅要求把世界顺化到自己的思维框架中,思维就会简单,可能会有范畴谬误。范畴谬误就是把不同的东西放到一个框架里面去了(电影中好人坏人的区分)。②世界可以调试我的认知框架。调试:人类为了能够认知事物来调整自己的认知框架,越接近成年人的水平,调试的成分就越多,越接近小孩子水平,顺化的成分就越多。从儿童心理看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①感知运动:确定词项与物体之间的稳定联系②前运算:以我心度他心。掌握他人的视角,掌握“守恒”的概念。如果揣测别人复杂的心理状态,就会倾向于用自己的想法去套别人的想法,认为别人也和我们一样,在推理中就会经常有各种谬误。③具体运算:世界是经验的归纳。这个阶段用演绎推理比较难,但是归纳推理相对容易。小孩子的逻辑是最后形成的,最先形成的是经验和语义,对那是成年人的世界要把这些道理倒过来,因为逻辑构成了其他道理本身的逻辑前提,是基础。④形式运算:对思考的过程进行思考——元思考。(怎么想到解题思路的)哲学就是一种元思考,对我们思考天下万事万物的思想方法本身的思考,所以在表面上讨论心理学问题,但是也要对心理学和逻辑、哲学之间的关系进行元思考。思考中自利和节俭的生物性不可消除。第一个阶段是用知觉来判断,不需要思考。第二个阶段是以自我为中心,我觉得世界是怎么样的就是怎么样的。第三个阶段万事万物有抽象性,但是如果用一定的符号进行注解也能够方便对世界的理解。第四个阶段最难最累,所以按照节俭和自利,就会时不时按照前三个阶段进行思考。男女思维之间确实有小区别:男性更擅长进行大尺度的推理,女性擅长小尺度的微调。男性思维更为激进,女性更为保守。现在因为有了工具的帮助,男女差别不大,所以原本适应的两种思维现在变得不适应。演化心理学:生物中,性中立人士智商更高。性中立认识:异性恋倾向不明显的人士。同性恋智商更高更适合做哲学。本身的生殖欲望并不强烈,所以能更少收到自利和节俭这些要素的干扰,推理质量更高,能够做到更无私、冷酷、更少犯错误。大自然为什么要保护同性恋的基因。同性恋基因论,同性恋没有办法遗传但是亲属可以。同性恋对于人类族群是有帮助的,因为等于放弃了自己的生育资源,全身心投入某一专业领域,为人类创造财富,提供思想上有价值的东西,使得大家的整体利益提高了,间接提高了整个族群的生育率。很多的伟大哲学家都是单身,对哲学的第四阶段:运算阶段感兴趣,所以对女性是真的没什么兴趣。如果有双性思维是有好处的。全能理性观:拉普拉斯万能理性,啥都知道。觉得别人是全知全能的,有健全的万能的理性。一个封闭的理性系统必然是自负的,并且难以自我修正。理性系统的基本运作原则就是管用就好,并不是要追求完美的全能理性。有限理性观:我们不可能全知全能,只要能够在局部找到一个差不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够用就行——手段-目标径路。思维土法:逃避可耻,但是有用。节俭的理性。工作记忆:方便进行推理的思维模板。思维黑板:想象怎么能把问题解决,把不相关的信息删除。工作记忆的四部分构成说。工作记忆就是思维小黑板,长期记忆是知识库,不用体现在思维小黑板上,因为未必相关。①语音环路:在想一些概念的时候,这个概念的语音会进入大脑,或者别人跟自己说一些事情的时候别人的语音也会进入自己的大脑。需要进行论证的时候要把论证所牵涉到的关键语词的语音内部循环。②视空图像处理器:工作记忆有很强的图像感,所以在讲论证的时候适当增加论证的类比成份,这样可以更加生动,有画面感。③注意力中枢系统:注意力的聚焦点是有限的,一定要搞清楚现在具体要做什么。④情境缓冲器:感性的图像上家伙是那个抽象语义标签,使得大脑能够记住相应的内容。意义系统和图像之间的匹配可能会导致:意义系统反过来强迫图像重塑自己。思维土法:捷思法。易取性捷思法:接触过信息之后能够想到的内容答案。理性的对话也许是不存在的。韵律和谚语有共同特点:容易被记住,容易被说出来,有易取性,但是不能够取代论证。有一些话不是因为有道理才去传播,而是因为易于传播。有的是一个想法更熟练优雅地表达出来,就可能被认为更有价值。注重语言包装。锚定效应:被第一印象(最早证据)牵扯思考。不同心理性格的人对于锚定效应有不同的敏感性,锚定效应符合节俭原则。起始工资的确定。心理健康:先听坏消息。锚定和调整。框架效应:如果预先已经假定了某个看法是正确的,已经预先假定了一个看问题的角度,那么只会关注到和看法相关的证据而忽略别的部分。锚定效应是预先定下印象或者证据,框架效应虚线定下看问题的视角。夸夸群:通过改变语义框架,来改变理解事情的角度和方式。弱化框架效应:有伙伴帮忙对冲之前的语言框架,换一种语言来思维,用外语把同一件事情再思考一遍。从众效应:如果自己脑力能力不足,不知道怎么处理问题,就跟着这个领域中的英雄去做。领域中英雄的优点是要看敌人的评价。路西法效应:其他人做坏事所构成的一个恶性花车的影响下,一个好人也会变坏。诺布效应:在找恶人这件事情上面大家都很有积极性,但是在找谁是好人这件事情上,人们的积极性不够。自私的利他:“坏人”是指社会信用体系的破坏者。聪明的自私者不做坏人,维护社会体系也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所以找出坏人是一件经济有效的事情。预设中大多数人都是好人,坏人在整个思想的预设中不多。遇到大家不喜欢看到的“反常”就会去找出负责人便于进行惩罚,由此修复社会关系,但是对于伟大的人,并没有战斗状态的心理,所以就没有积极的想法去追索是不是有人做出了伟大的行为。过度归因:在寻找坏人的过程中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责任人的,但是我们没办法,就找到了一个责任人来承担罪责。论证的时候,事后诸葛亮效应最重要的一个体现就是耍赖。是对自我的精神历史进行重新解释的过程。人们往往会高估他们呢获取这一知识的时间长度。除了为了维护自尊之外,也是为了保持知识体系的稳定。时间越长可靠性越能增加。启动条件:①碰到重要的事情。②这些事情本身带来了与预期不同的惊奇效果。有一件事分明已经无利可图了,但是因为已经在这件事情上花费了的大量的成本,于是还是咬着牙做下去结果浪费更多的成本,同时也浪费了机会成本。群体决策不能避免沉没成本谬误,因为有“承诺升级”,本是一个人面对的事情,承诺升级是彼此都给对方施加压力。珍惜被拥有物效应:一件东西被你拥有了,就倾向于认为他的价值更高一些。厌恶损失效应:一个人面对可能的损失和可能的收益时,更愿意设法避免损失而不是获取利益。重视沉没成本本身就是对于过往历史的高度重视,或者说体现了人类对于未来的某种恐惧。克服一个心里陷阱的办法就是用别饿心里技巧构成某种平衡,综合运用是论证取胜的一个不二法门。合取谬误:人们认为单个条件发生的概率,要小于多个条件联合发生的概率。被联合起来的命题各自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心理原型理论:人类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源于这种概念的心理原型来进行。心理原型:在讲到一类概念的时候,心目中所浮现出来的最典型的东西。频率和概率并不能够取代代表性这个概念,代表性这个概念往往不是频率和概率的直接体现。华生选择谬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可能会忽视反例,就看正例。我们的原始思维机制并不喜欢去考虑反驳自己的证据。我们都会有专用的推理机制,专门用来对付社会契约领域,而在处理社会契约领域内的问题的时候,我们会突然变得很讲逻辑。会敏感于反证——社会契约被背叛的情形。文化:个体所获取并使用的那些能够对其行为产生影响的社会信息。模因:文化传播单位,类比于生物学的基因。有优胜劣汰,成功的模因可以传播文化。点子的复制动力:花车效应——谁动静大就模仿谁、奇异性——谁酷谁奇异就模仿谁。垄断会遏制社会创新:垄断会使垄断者的心理,被锚定效应或者框架效应这种类似的心理效应锁死,他们就不会有创新的动力。文化习惯归根结底是身体习惯,所以不同文化之间的战争其实是身体习惯之间的战争。这个战争的实质就是看谁先能够让受众接受一种身体习惯,建立起锚定效应和框架效应,然后再慢慢输入与前面的身体习惯配套的新的身体习惯,由此就可以把产品一代一代地卖出去。这就是文化传播。哲学的研究不一定要拒斥心理学,理由:哲学家的直觉不一定准,还是要走向大众。后果主义:一件事该不该做取决于这件事所能够产生的后果。义务论者:在做事的时候就要维护每一个人的利益,维护绝对的正义。哲学家也是人,也会犯各种谬误。我们的心里偏见事堵不住的,但是要把他疏导到正确的地方去,这就是学术训练的意义。光靠逻辑打天下是打不下来的。人工智能发展的倒逼,看清传统逻辑学的局限。不能因噎废食,真理越辩越明。流体智力:理解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晶体智力:已经学会的一些知识,怎么把知识用到新的场景上。情商能力能让我们去识别自己的情绪或别人的情绪,并且有效地区分这些情绪的类型的,哪些事喜怒哀乐,并且利用这些信息去知道你的思维与行为,最终让你在社会中获得成功。心灵活动:脑子能够做的所有事情的总和。①知:认知活动;②情:情感活动;③意:意志活动。心理学考虑的是:心灵的具体功能和具体行为的产生机制,比如各种认知偏见产生的机制,和演化论之间的关系等等。心灵哲学从整体上考察心灵的本质,更加宏观,对于人类和非人类的界限也不是很敏感,经常做跨界的思维。三大问题①身心关系问题: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关系问题;②意识问题:精神活动不可言说的意识层面问题;③意向性问题:我们的思想能够关涉到我们脑子之外的一些事物是怎么做到的。有没有意向性是区别心理主体和非心理主体的一个重要标志。“我思”指的是所有主观的意识活动。“我在”指的是尸体的存在。实体:使得各种各样事物的变化得以可能的一个东西。贯穿各种变化而不变的东西。不可见不可触,因为能看到的是它当下的状态。二元存在:物理存在、精神存在。都有自己的实体性。心灵因果性:心理事件引发物理的事件,物理事件也能引发心理事件。物理世界因果封闭性: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前面都有一个物理的原因。理性看待二元论,避免陷入尖锐对立。避免陷入主观意志和外部物理世界的尖锐对立:觉得自己意志很强大就能够克服问题了。身心平行论:身体和心灵是平行的,没有相交点。马勒伯朗士:心智的思考和身体的动作表面看来在相互作用,但是实际上是由上帝控制的,它们只是碰巧地偶然地前后相续了。莱布尼茨:万事万物都是单子,两个单子进入一个事态,两个单子之间存在主仆的关系,分别为阴阳,阳控制阴,所以才会有事情的发生。两件事情发生看似有因果联系,但是其实原因是二者背后共同的第三件事。对于实体:仅仅依赖自己而得到定义,并且成为他自己的东西叫做实体。实体只靠它自己,不靠它者。叔本华:超级实体,同时包括身心,自己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自因。——上帝。斯宾诺莎:每个实体都有两个基本属性——身心。精神即物质、物质即精神。两者之间的区别不过在于时间上的前件事和后件事。一个人的精神性必然地回转化为他在物质世界中的一些考量。副现象:一些现象,本身它没有独立的因果效力,而是在一个更大的因果系统里面以附带品的方式出现的。副现象主义:主张我们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我们物理的神经活动的副现象,仅此而已。从进化论来讲,思想并不是副现象,而是有独立因果效用的。所谓的伦理不仅仅是精神性的东西,必须要兑现为物质的分配原则。物理主义:物理世界的描述构成了我们整个世界描述的基础,除了物理世界所描述的事情之外,别的事情其实都不是真正存在的。随附性:有一些高阶层的谁能够,是依赖于低阶层的属性而存在的,如果低阶层的属性崩塌,则高阶层的属性也不存在了。高阶层是宏观的,低阶层是微观的。看到一朵花是高阶层,视网膜的作用是低阶层。灵魂是高阶层的,神经活动是低阶层的。个例物理主义(一个和一个配对)和类型物理主义(一个和一批配对)。多重可实现性:一个心灵属性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在不同的物理基础里面,他不一定就体现在你这种物理基础里面,也可以体现在别样的物理基础里面。反驳:伪水不是水;伪疼不是疼。析取主义:逻辑上的“或”。个例物理主义更为可取。行为主义:如果想要了解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最重要的是看他输入和输出之间两端的关系,并不需要关心在输入和输出这两者之间的黑箱里发生什么——心智黑箱主义。方法论的行为主义:在方法上不关心黑箱中发生的事情。形而上学的行为主义:不存在黑箱。行为主义只关注输入和输出。比如两种语言的最初翻译。奎因:不确定性原理:需要反复测验才能确定输入和输出。图灵测验。测试人工智能的智能性,只看输入和输出的内容。现代文化的重要特点就是根据一个行为来判断心理,而不是根据心理来判断心理。行为主义描述简洁,所以被普遍使用。但是简洁不代表真。功能主义:是指我们人类的心理活动,归根结底是一系列功能相互嵌套形成的一个功能整体。功能的特征:①有目的性;②整体性,需要各个部分之间彼此协调;③多重可实现性,可以用其他的材料把原来的材料替换掉来执行同样的功能。心理功能主义:人类的心理活动是由一系列功能彼此相互协作而体现出来的,每一个功能很可能是和特定的心理模块结合在一起的。机器功能主义:我们人类的心智归根结底就是一台万能图灵机。强人工智能:总有一天能够制造一台机器,这台机器是真正具有人类心智的。弱人工智能:能够做事情但是不具有人类心智。公司等等团体也都是人们组成不同的模块,每个人要争取成为多模块的执行者,增加不可代替性。中文屋论证:计算即使强大到一定的程度,这样的人工智能仍然在骨子里面是不能够把握意义的,而把握意义是智能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规则书不能够存在,人类的语言创新力是无限的。人工智能所能够做的所有模拟,仍然不能够把人类智慧的方方面面都加以穷尽。对于人类智慧的建模要做减法,想办法能够从这些复杂的生物学现象里面,找到一个规律性和本质性的东西。托马斯内格尔认为,意识有一些特征只能被意识的拥有者所理解,如果我们是站在第三人称出发的自然科学的角度,是永远也没有办法理解意识的这些微妙之处的。一个人的内部精神生活完全颠倒,但是外面的行为能够完全正常。我们切不可对真正有价值的书本知识报以鄙夷的态度,而过分鼓吹体验的重要性。我一向是主张既要读书,又要防止被一些愚蠢的书所误导的,而要在一堆愚蠢的书里面找出一些靠谱的书,需要的就是批判性思维哲学上的“僵尸”指的是没有主观思想的存在Chalmers 说,我们可以设想有这么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所有的人都是僵尸,它们底层的生理学活动都和我们正常人一样,但它们顶层的意识是零。我们能设想这样一个僵尸世界,这个僵尸世界是物理主义不能够说明的,因此物理主义它是错误的。全局工作空间理论:意识系统它归根结底是什么?是大脑当中的一个信息发布平台。所谓的意识就是指这么一回事,你要在这个广播站里面把声音播送出去,然后让大脑中的很多很多的具体模块,都能够听到这个声音,这就叫意识。大脑这个信息发布平台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在这个信息发布平台下面,有很多处在潜意识和下意识阶段工作的模块,它们把它们的输出结果往这个平台上要进行发布的时候,就要进行一系列的彼此的竞争,经过竞争以后,有一些信息它进入发布平台发布出去了,如果这件事发生了,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我们就意识到了某个事情。高阶意识理论呢?就是你之所以有意识,那是因为你是从更高的层次上来看待这一点,于是你才知道了你有意识。你对于感觉的语言词汇越丰富,实际上能反过来帮助你更精确地对感觉本身进行分类和定位如果要感觉到什么和意识到什么,肯定是有一个更高阶的思想在上面做统调,没有这个思想先把握到这个东西,下面的感觉是没办法定位的。模块锁定,每个模块有固定的功能,它的运作又具有强制性,它的处理是相当的高速和有效,每一个模块运作的内部信息相对来说是封装的。封装是什么意思?就是指你自己的意识,是把握不到你是怎么样进行这种细部的颜色和形状的加工的,你的意识能够把握到的仅仅是结果。通用问题求解器理论:就是我们大脑当中的这些模块之间的界限,相比较而言都是不重要的,你可以说有模块,但归根结底这个界限是可以去掉的,我们处理所有认知任务背后有一个相同的套路,我们的这个认知的模块性和特异性,只是相同套路在不同方向上的显现。模块论的管理成本比较小,但是不能够及时准确感觉到员工的感受和困难。通用理论可以做到,但是管理成本比较大。认知地图体现的是我们人类个体是怎么样以方便的方式提取外部环境信息的,它并不体现客观的地理信息。时间认知效应:远近混淆效应,也有人把它称之为望远镜效应。长短混淆,就是长的估成短的,短的估成长的。时间如果和更多的变化联系在一起,你就会觉得这个时间变得更长。任务完成的质量会影响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声音和视觉所给出的感受也不一样。一条就是,我们的心理系统会把物理世界中时间的远近和长短之间的对比度给变小。其二,我们的一个心理系统,它是尝试着按照在时间中所发生事件的数量来衡量时间的长短的。模仿理论,就是你把自己设想成是他,你就和他共情,然后产生了同情感,于是你就知道他人的理状态是什么了
如果您对文章内容感兴趣,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接收实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