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贞观论语先后顺序 诗经论语春秋先后顺序

时间:2019-09-29 11:37:37 编辑:小读报刊 来源:网络整理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诗经春秋论语是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三大名著,这三部书的先后顺序分别是《诗经》、《春秋》、《论语》,《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春秋》是鲁国的史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诗经》讲的是什么?

  主要内容: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

  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论语》主要讲了什么?

  《论语》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社会与人的各个方面,有人誉之为“东方的圣经”,并不为过。《论语》的核心内容是“仁”。它既是孔子理想中最高的政治原则,又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仁”的根本含义则是“仁者爱人”。

  “忠恕”是由“仁”派生出来的,忠恕之道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具体内容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由此中国人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宽广情怀。

  “仁”推广到政治就是“仁政”。孔子认为治理好国家,君主一定要重视人品、道德,要讲究信用,爱护民众,这是治国的基本原则。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中,讲到“仁”109次,讲到“礼”75次。孔子认为有了“仁”的本质还要通过“礼”的实践而达到全社会的遵守。

  《春秋》主要讲了什么?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亦是儒家经典之一。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

  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但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

  它所记鲁国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确,所载日食与西方学者所著《蚀经》比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证《春秋》并非古人凭空虚撰,可以定为信史。然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在文字上难免有论脱增窜之类的问题。《春秋》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

  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喜《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现《春秋》原文一般合编入《左传》作为“经”,《左传》新增内容作为“传”。

标题回顾:春秋贞观论语先后顺序 诗经论语春秋先后顺序
Copyright 2012-2019 www.dubaokan.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63272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