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台湾问题的复杂性恰恰在于与“邦交国”这种“正式关系”相对应的“非正式关系”。
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17日至21日出访非洲“友邦”。目前,非洲与台湾维持“邦交”的只剩下斯威士兰与布吉纳法索这两个国家。然而就在蔡英文访非期间,其中之一的布吉纳法索还以总统有事无法接待为由,拒绝蔡英文的到访。这一情况很快传遍大陆网络,尤其是蔡英文送给斯威士兰国王的礼物——五头牛,更是上了一回热搜。
的确,随着近年来两岸实力对比的逆转,中国大陆对世界各国的吸引力都大大增强,而台湾已经很难维系其所谓“邦交”,尤其在两岸关系紧张时期,台方面临很大的“断交”压力。现在,除了欧洲的梵蒂冈(也频频有转向大陆迹象)之外,台湾当局仅剩一些版图小、实力弱的“邦交国”,大多分布在中南美洲和南太平洋,不少台湾人都对这些小国闻所未闻。
“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话说回来,如果我们对台湾“外交”的认识仅仅停留在“非洲黑人”“原始部落”“领导人送牛”这些简单标签上,那就大大低估台湾在国际上“搞事情”的能力。
事实上,基于国际形势和两岸关系,台湾方面拓展“对外空间”的路径早已发生转移,“邦交国”越来越剩下象征意义。退一步说,即使在过去,“邦交国”也是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拿台湾纳税人的钱去援助穷国以换取“国际承认”的做法,在台湾内部也招致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判。
然而,台湾问题的复杂性恰恰在于与“邦交国”这种“正式关系”相对应的“非正式关系”。当局与美国、日本为主的大国之间的种种非正式联系,才是台湾当局真正看重的“资源”,两岸关系也因为美日等势力的掺和,才不可能是“纯粹的两岸关系”。
“非正式”的台美关系
如果从“非正式关系”的角度来看,台湾的“外交”显然不是鸡肋,否则也不足以造成台海间的波澜。就拿近期台湾和美国之间的几次互动来说,所谓“非正式”的台美关系就给两岸关系乃至中美关系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从去年底通过2018年度的《国防授权法》中鼓吹台美军事交流,到上月通过“与台湾交往法案”,乃至最近松绑对台出售潜艇技术,都使台海局势陷入紧张。
之所以会有这些法案的出台,除了华盛顿有意利用“台湾牌”来应对美中关系之外,台湾与美国之间长期以来的“非正式关系”是客观因素。在美国国会、政府和主流智库,“友台派”的势力普遍存在,其游说及形成法案、推动政策的能力都是不可忽视的。美国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罗伊斯就是国会“友台派”的代表,其对促成“与台湾交往法案”影响甚巨。
在“与台湾交往法案”通过后,美台间上演了一轮政治人物互访,并均打着“非官方”的旗号。其中3月就有罗伊斯卸任前访台与蔡英文会面,以及绿营大佬陈菊的赴美交流。虽然陈菊在美没有“官方行程”,其选择的演讲地点“战略及国际研究中心”却是一家扮演台美“二轨外交”要角的顶尖华府智库。
在美国,智库是政府决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而支持或参与深化台美“非正式关系”的智库数目也有一些。被特朗普提名担任主管亚太事务助理国防部长的薛瑞福一手创办的“2049计划研究所”,几乎可以说是专门为此成立的。
暧昧的台日关系
再看日本方面,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后,东京在台湾设立“公益财团法人交流协会”,而台湾地区相应的对日窗口则为“亚东关系协会”。
近两年来,台湾和日本方面分别把这两个机构的名字改成更能体现其实质,也更有政治意味的名称。先是2017年1月1日起,日本驻台的“交流协会”正式改名为“日本台湾交流协会”,后是台方在5月“回礼”,将“亚东关系协会”更名为“台湾日本关系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