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随着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的“笼子”越扎越紧,2018年继续推进反腐败国际合作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将有更多的外逃人员归案。
外逃人员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1月24日,在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办公室统筹协调下,外逃16年的胡玉兴回国投案自首。
胡玉兴外逃前担任太原市住房制度改革办公室主任兼资金管理中心主任,涉嫌滥用职权罪。
2003年12月,太原市政府办公厅曾公开发布了胡玉兴的涉案情况:
胡玉兴任职期间,违反住房公积金和售房款管理规定,向不具备住房资金贷款的单位发放住房资金贷款5660万元,违规投资5400万元,造成本息未能收回。
胡玉兴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私设小金库253万元用于支付不合理开支。以虚报个人费用的形式,非法侵占1.2万元,私分公款27.8万元,其个人分得11.8万元。
胡玉兴以权谋私,以资金管理中心的资金做质押,为其弟投资的企业“新绿色环保公司”贷款200万元提供信用担保,由于该贷款逾期未还,造成相关单位遭受重大损失。
此外,胡玉兴还严重违反组织人事纪律,不向组织履行请假手续,私自办理护照出国不归。
2015年5月,据报道称,胡玉兴被发现隐居澳大利亚。
而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我国与20多个国家反腐败和执法部门就追逃追赃工作开展交流与合作,其中,“与澳大利亚磋商反腐败执法合作协议”。
胡玉兴的归案,意味着自党的十九大以来的短短60天内,“百名红通人员”已经到案4人。
在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看来,多名“百名红通人员”的归案,正是2018年我国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趋势的体现。
庄德水告诉《法制日报》记者,中央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加强反腐败合作机制建设,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的“笼子”越扎越紧,外逃人员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原本心存侥幸的外逃人员除了回国投案别无他途。
北京科技大学廉政研究中心主任宋伟向《法制日报》记者表示,结合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提出要加强反腐败综合执法国际协作,展望2018年,大力开展追逃追赃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2017年追回外逃人员1300名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首个归案的“百名红通人员”是贺俭,河北港口集团原方大房地产公司经理。
2017年11月7日,在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下,经中央有关部门和河北省委、省纪委扎实工作、不懈努力,贺俭回国投案。
根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的消息,贺俭涉嫌贪污罪和单位行贿罪,2010年9月逃往加拿大。其巨额涉案资金已被冻结,将依法予以追缴。
贺俭归案后,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刊文表示,这是党的十九大以后追逃追赃工作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的显著标志,向所有外逃腐败分子释放了“追逃未尽、脚步不止,天涯海角,虽远必追”的强烈信号。
20多天后,浙江省公安机关将“百名红通人员”周骥阳缉捕归案。
周骥阳是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干部,2006年至2008年,他以合作开发房产项目、低价购买公司法人股、保底投资期货买卖等名义,骗取多人资金1亿余元,其中部分资金被转移境外用于操作香港期货。
周骥阳的落网,意味着“百名红通人员”已经半数到案。
2017年12月6日,“百名红通人员”李文革回国投案。
李文革,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国税局原工作人员,涉嫌合同诈骗罪,2013年8月逃往加拿大。
李文革归案后,“百名红通人员”到案人数迅速实现从“到半”至“过半”的转变。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共计追回外逃人员1300名,其中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347人,包括“百名红通人员”14名,追赃金额9.8亿元人民币。
数据背后,则是2017年我国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的全面开展。
2017年1月,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对追逃追赃工作提出明确任务;两个月后,“天网”行动再出发;2017年4月,曝光部分外逃人员藏匿线索。随后,公布已归案人员后续处理情况;我国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反腐败和执法部门就追逃追赃工作开展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