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会回暖吗 2018中日关系的现状和趋势

时间:2018-01-18 16:52:38 编辑:小读报刊 来源:网络整理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自习主席2014年APEC北京会议期间会见安倍首相开启中日关系恢复进程后,2017年中日关系良性互动明显增加。

  一是两国领导人多次会面,高层来往增多。习主席和安倍首相7月在德国汉堡、11月在越南岘港先后会见。11月,李克强总理在菲律宾马尼拉会见安倍首相。中国举行了多场形式多样的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纪念活动。安倍首相和外交大臣河野太郎出席中国驻日使馆国庆和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招待会。

  二是各个领域、部门的对话全面重启。中日于6月、12月先后两次举行海洋事务高级别磋商,就建立并启动防务部门海空联络机制取得积极进展。此外还有第六次中日财长对话,第四次中日高级别政治对话,第六、七次中日执政党交流机制会议,第十五次中日安全对话,第十一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全体会议和分论坛等等,标志两国官方交流全面恢复。

  三是原来强调在一带一路构想上不参与、不合作的安倍内阁自身在2017年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6月,安倍在《日本经济新闻》举办的国际会议上发表演讲,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把东方、西方以及在其间的多样性地区联系起来的潜能”,首次在正式场合一反常态地表示在“一带一路”构想上有条件地与中国合作的可能性。12月,执政的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访华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就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明确表示,“(日本)将切实加以支持,决定积极参加,将继续与中国磋商”。

  四是印太战略变调。这个战略是安倍2016年10月在肯尼亚首次提出的日本外交战略,日本媒体及外交评论家一直认为这个战略的提出,就是为了“牵制中国”。但安倍去年11月在马尼拉就其印太战略表示,“如果对此赞同,包括中国在内可与任何国家合作”。近日有消息说,安倍意欲改变迄今一味制衡中国的外交,正在摸索对华外交新模式,即在继续警惕中国的海洋活动方针不变的情况下,打算将他提出的“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战略”与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联系起来。

  五是日本新闻和出版界出现新动向。2010年中国GDP刚刚超过日本时,日本媒体开始唱衰中国。7年过去了,中国没有像日本媒体期望的那样崩溃,反而日益发展,单从GDP看,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定保持在30%以上,而在这7年里,亚洲国家中最没有搭乘中国发展快车的就是日本。中日贸易不增反降,安倍政府受到来自民间尤其是经济界要求改善对华关系的压力。

  现在,日本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正面报道在增多,比如中国的共享单车、支付宝等发展成就,经常出现在日本主流媒体的版面和节目当中。在中共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经济界出身的前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向媒体表示,“中国描绘了一个2049年建国100周年时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国以令人惊叹的经济增长率实现了伟大的跨越,实在了不起。中国做到了迄今为止任何一个国家都做不到的事情”。

  日本出版界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图书,也遭到出版界自身和一些有影响媒体的抨击。日本知名网站新闻出版(newspicks)承认,“日本被‘中国崩溃论’的观点所束缚,因而无法正视真正的中国”。日本老百姓对这些反华厌华图书也越来越不看好,说明日本国民对华情绪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期待中日两国关系进一步改善和发展。

  1月16日下午,由察哈尔学会主办的“新时代的中美日关系研讨会暨《我所发现的美国》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多位国际关系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探讨新时代中美日关系的发展方向。

  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外办原副主任吕凤鼎认为,中国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中国需要为世界的发展做贡献。他表示,中国和美国、中国和日本、日本和美国是世界上很重要的几大双边关系,每一对双边关系的发展的状况都可能对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就外交政策上,中国有信心与周边国家都搞好关系。

  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姜跃春认为,2018年中日关系有可能得到改善。姜跃春说,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一带一路”倡议表态积极,先后派出日官员参加“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以及与中国共产党的定期对话机制“中日执政党交流机制会议”来看,中日关系改善前景乐观。但是钓鱼岛争端仍然是影响当前中日关系和未来中日关系的最直接因素,中日双方需要有效管控敏感问题。

标题回顾:中日关系会回暖吗 2018中日关系的现状和趋势
Copyright 2012-2019 www.dubaokan.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63272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