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紧张的工期,耿隆征带领团队吃住在车间,依托庞大的数据库夜以继日地开展计算攻关。经过上千次模拟平台试验论证,他们终于探索出一种特殊焊接工艺,一举突破了技术瓶颈。
这是一个令人警醒的案例——马岛海战中,英军“考文垂”号导弹驱逐舰曾被1枚“飞鱼”导弹击沉。事后查明,该型驱逐舰在建造时采用了薄壳型舰体,导致舰艇被瞬间击穿。
对新型万吨级驱逐舰来说,打造安全稳固的外壳是必不可少的。“材料焊接只是建造船体的第一步,把一块块焊接好的分段加工成形,才是建造的关键。”江南造船厂首席专家张国新告诉记者,刚开始建造船体外壳时,他们采用传统工艺,但特殊材料加工成形难度很大,每天完成的任务量很少,如果按照这种方法建造下去,势必会影响舰艇的建造进度。
良骏觉鞭影,雄鹰识风云。这一次,“江南人”对技术创新的诉求从未如此迫切。他们紧急抽调精兵强将开展曲板智能化、数字化加工的探索和研究,联合有关单位共同开发出三维数控弯板机。
“就是这个‘神器’解决了造船的大难题。”巨大的车间里,记者看到这个重达6000吨的庞然大物。张国新笑着说,别看这家伙个头大,只需几个人协同操作,就能实施加工作业。“鸟枪换炮”带来的是建造效率和精度的大幅提高。
尝到创新“甜头”的“江南人”,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建造新型驱逐舰的主导方向,先后取得复杂结构精确制造、数控等离子精准切割等众多创新成果,为新型驱逐舰的顺利建造注入强大的“加速度”。
“建造新型战舰,就像织一张‘网’,把创新的‘点线面’凝聚在一起。”耿隆征感慨地说,新型驱逐舰是全新的科技产品,从总体设计到选材特装均超出现有规范,只有在自主创新上下功夫,才能在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
从“人控质量”到“机控质量”,创新管控模式打造毫米级工程
2017年6月28日,曲线优美、外形流畅的新型驱逐舰一下水,就很快成为“网红”。
“新型驱逐舰这身‘新外衣’,耗费了技术人员大量心血。”焊工陈景毅对记者说,新战舰是由一个个分段焊接“拼”成的,分段之间的拼接误差必须控制在2到3毫米,面对战舰庞大的身躯,精准科学的焊接管控尤为关键。
陈景毅是“全国技术能手”,有多项焊接技术全国首创。当技术大拿遇到新型战舰,没想到他差点在分段拼接上栽了跟头。他领衔的团队受领任务后,按照计划先进行试验。这个多次完成高新船舶焊接任务的团队,尝试多种方法始终不能把拼接精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分析会上,有人提出问题出在质量管控上。虽然焊接工艺没问题,还有焊接机器人这样的得力助手,但是对焊接质量的管控还依靠工人经验,缺乏科学的标准作保证。
“人控质量的传统做法很难适应新型驱逐舰的建造,对焊接质量的管控必须升级换代。”随后,陈景毅带领团队开始了攻关之路。他们通过焊机联网建立庞大的数据库,用计算机测算和控制每一个焊接工作点的参数,最终建成数字化焊接质量管控系统。
“以往是人来控制焊机设备,现在是焊机设备指导人去操作。”陈景毅说,通过把工艺参数预设到系统里,焊接过程中电流、电压有丝毫差错,系统就会自动报警,中止工人操作。
机器“管”人的一幕让人啧啧称叹。陈景毅感慨地说:“从‘人控质量’到‘机控质量’,实现了精准制造、精准管控,这种具有创新活力的管控模式真正把新型驱逐舰打造成毫米级工程。”
数字化焊接管控模式只是新型驱逐舰质量创新的一个缩影。他们还引入PDA识别物流管控技术来管理数以万计的零部件,每天配送量、配送时间、配送地点,只需要点击鼠标,就能一目了然,有效杜绝了零部件错装与漏装。
一次,某分段更换数千个零部件,当时,有的零部件已经安装到位,有的还散落在各条生产线上,如何在短时间内更换这批零部件,设计人员心里一直没底。
没想到,技术人员操作物流管控系统,几分钟内就精准定位每个零部件所处位置、所在状态,仅用半天就完成了更换,没有出现任何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