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60、70年代之工业篇

时间:2024-04-11 22:04:46 编辑:小读报刊 来源:网络整理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这个课题太大,本人水平有限,所以只是根据了解的情况提供一些线索,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生产力布局理论又称区域经济布局理论,主要研究的是生产力诸要素在空间的配置和组合。49年后,我国逐渐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生产力布局理论。教员的《论十大关系》虽然是1956年作的报告,但我首次听报告,是教员离开后的70年代末以文件形式向全国传达的。当时的感觉,这个报告不仅解答了以往心中所有的问题,也对今后的发展指出了方向。今天读这个报告,依然有这样的感觉。

例如当年的三线建设,是教员提出实现沿海和内地产业均衡发展的一项实践。从1964年到1978年,横跨三个五年计划,在中西部13个省区进行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的建设。共投入资金2052亿元,先后建成2000个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形成了45个大型生产科研基地和30多个新兴工业城市,修筑了10条总长8000公里铁路干线。建成了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交通、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工业为基础,机械、电子、化工为先导,门类相对齐全的工业体系。三线建设形成了中西部科技工业基地,初步改变了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带动了社会进步,为今天的西部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年,为建设三线,许多相关的工厂、医院与技术、科研人员从东部及沿海迁移到了中西部,职工和家属也随单位迁往中西部。以上海为例,上海有许多工厂支援三线、小三线建设。1970年,上海延安医院整体迁往云南昆明。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两代人为建设国家奉献了青春和汗水。那段时期,全国支援各地三线建设的有上千万人,仅上海一个城市,不包括家属,支援者就有150多万人,加上之后120多万知青,从边疆到中西部,从城市到农村,走到哪里几乎都能听到上海话。

生产力布局不仅是考虑工厂建设,也兼顾社会生态的平衡。以马鞍山为例,由于马鞍山向山的硫铁矿非常丰富,为钢铁生产提供了原料保障。1953年开始,先后建立了炼钢、轧钢、铁合金、烧结、焦化、矿山等项目,1958年马鞍山钢铁公司正式成立,逐步转变成钢铁联合企业,此后马钢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1958年后,马钢在全国许多地方招工。仅我认识的马钢下放干部中,就有北京人、东北人、广东人,但最多的还是上海人。因为钢铁是重工业,招收的职工大多是男性,因此又建造了轻工业工厂招收女工。70年代的马鞍山,除了遍布整个城市的轻重工业企业,还有设计院、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医院、学校、公园等文卫系统也很健全。当年的马鞍山虽然是重工业城市,但有山有水有绿化,城市建设非常漂亮,市中心有一种“小上海”的感觉。

经济运行机制,是推动和制约国民经济协调运转的动力因子和控制系统相互关系的总称。其基本要素为经济信息系统、经济调节系统、经济规则系统和组织结构系统,这些系统的互相作用,使经济机体得以运转。

49年以后,逐渐建立起一套适应指令性经济模式的运行机制。这套机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而不断调整。其中,1952年成立的国家计划委员会是负责编制全国长期和年度国民经济计划的单位。1988年,原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被撤,组建新的国家计委。国家计委被定位为高层次的宏观管理机构,不再承担微观管理和行业管理职能。2003年,将原国务院体改办和国家经贸委部分职能并入计委,改组成为发改委,是目前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刚要的部门。

49年以来,根据发展形势,进行了多次大的机构改革。例如,60年代初,为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进行了建国后第三次较大的机构改革。这次的机构改革,设置的与工业计划有关的部委办局有:计委、经委、基本建设委、冶金部、化工部、一机部至八机部、煤炭部、石油部、水利电力部、地质部、建工部、建材部、纺织部、第一、第二轻工部、铁道部、交通部、物质管理部、劳动部等等。1975年机构改革,设置的与工业有关的部委办局有:计委、基本建设委、冶金部、一机部至八机部、煤炭部、石油化工部、水利电力部、建材工业总局、地质总局、轻工部、铁道部、交通部、劳动总局、物质总局、标准计量局等等。

各部的范围:例如一机部(第一机械工业部)主要负责民用机械、电信以及船舶方面的建设。四机部主要负责电子工业、七机部主要负责洲际导弹与航天等。各部的职责: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制定相应的技术进步计划和技术经济政策等。

指令下达,决策权归国家。而决策权力的分配,采取的行政方式则形成了条块分割的等级结构。计划中的“条条与块块”是一套颇为复杂的系统,所谓的“条”,指的是由中央直属部委自上到下的一种指挥体制,例如设立在地方上的部属企业,直接接受部委下达的指令,属于垂直、纵向管理。“块”则是以地方行政统管,接受地方下达的指令,例如地方国营企业,属于平行、横向管理。

条块之间的矛盾很复杂,交杂着重复建设、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教员在《论十大关系》中讲得很清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是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目前要注意的是,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中央要发展工业,地方也要发展工业。就是中央直属的工业,也还是要靠地方协助。”“中央的部门可以分成两类。有一类,它们的领导可以一直管到企业,它们设在地方的管理机构和企业由地方进行监督;有一类,它们的任务是提出指导方针,制定工作规划,事情要靠地方办,要由地方去处理。”

70年代以来,除了国营企业,逐渐诞生了大集体企业,街道和公社办的小集体企业等。集体企业的生产资料和产品归市、县工业局等单位所有,大集体企业有权在国家计划指导和许可的范围内公开招工。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条件,采用适当的劳动报酬形式,并提取一定数额的劳动保险福利基金,解决劳动者年老退休、丧失劳动能力时的生活保障等问题。一般来说,大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级别待遇,与国营企业相同。大集体、小集体企业的产生,缓解了城乡就业压力,并为城市半丧失劳动力的人士提供了劳动就业的机会,解决了他们的生活来源问题。

80年代前,国营企业的利润全部上缴,开支由财政下拨,因此,那时企业的工资来源,与现在的公务员相同。那个时代,发展的本质不为利润而生产,因此职工的收入以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学历、技能、工龄、地区等级等因素决定。例如营业员的收入略低于生产企业的工人,重体力劳动者的收入略高于轻体力劳动者。从中专到研究生,学历越高,工资越高。工人按工龄和技能设八级工制度,八级工的工资待遇相当于科级至处级干部。企业职工除了工资,还设立了奖金制度以提高积极性。同时按照工种的不同,设置了相应的补贴,如接触污染工作的营养补贴、高空津贴、井下津贴、野外工作津贴、中班,夜班津贴等等,种类繁多。全国分6类地区,边疆和艰苦的地区以及上海等特殊城市的级别较高,工资待遇也略高,中部城市以及北京等地的级别较低。虽然有等级差别,但每一级的差距不大。例如当年我在安徽时候,一级工30元左右,二级工36元左右。同时根据不同的工种,设置了不同的退休年龄。

那个年代,初中开始学工学农,插队前的暑假,我曾在上海两家工厂参加过各自为期2周以上的劳动。插队几年后,在安徽通过招工成为正式工人。无论上海或安徽,一线工人的劳动都很辛苦,特别翻砂工、炉前工、钢铁工人、建筑工等重体力的劳动强度非常大,有的工种还有一定的危险性。工厂的劳动和农村不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连续重复着同样的劳动。那时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工间、下班后,大家很活跃,以释放枯燥。企业对职工的管理,采取精神物质双管齐下的方式。精神上,除了开展思想教育和劳动竞赛外,我们读知道现在在这个单位工作、将来基本会在这个单位退休,所以单位是依靠一辈子的家。物质上,随工龄和技能的提升加工资,发奖金和一些物质福利。虽然每个地方都有积极分子或消极分子,但完成工作任务是没有问题的。

不以单纯的经济效益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一切从人出发,是那个时代的特征。现在一些年轻人对我说,你们那时是有生活,而我们现在是为生活。确实如此,例如,招工后我所在的单位以男工为主,附近的纺织厂以女工为主,经朋友介绍,大家很快就熟悉起来。虽然工资不高,但物价稳定,工作稳定,居住稳定,志同道合的青年人就这样走到了一起,组成家庭。例如“一片红”插队后不久,国家就着手调查“父母身边无子女”的情况,很快制定了政策,使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个子女回到父母身边,并对返城青年安排了相应的工作。这些细致入微的安排,使人感受到温暖和希望。

标题回顾:生活在60、70年代之工业篇
Copyright 2012-2019 www.dubaokan.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63272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