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哪些纪录片可以提高认知?

时间:2024-04-05 11:52:49 编辑:小读报刊 来源:网络整理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自从开始看纪录片后,感觉整个人的认知和眼界都被打开了,求推荐一些优秀的纪录片~

“我很难快乐,我不会快乐”“现在的一切,对我来说都过于痛苦”“那些爱还会在我身上吗”……这是正在经历抑郁症的人,一部分真实的心理写照。

抑郁症就像一只正对人们虎视眈眈的猛兽,它早已露出獠牙,但人们却总在危机临近时才愿意去正视危险的存在。那么,抑郁症究竟是怎样的存在?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和对待抑郁症?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出品,中国首部大体量、全方位解读抑郁症的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或许可以引发我们一些相关的思考。

纪录片以抑郁症患者及心理健康相关工作者的故事为小的切入点,向我们逐步揭开抑郁症的神秘面纱,揭示当下抑郁症的大现实并从多方面寻求抑郁症的解决之道。

要正确认识抑郁症,首先需要纠正一些常见的对抑郁症的理解上的误区。

丨误区1:小孩怎么可能抑郁?

抑郁症并没有特定的发病人群,涵盖所有年龄层、职业与社会阶层。人们常常会对抑郁症患者持有刻板印象,如低收入人群、低学历人群、内向悲观者等。

在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第1集中,患上抑郁症的少女钟华的妈妈也有这样的疑惑:“她是从小就比较开朗的那种孩子,怎么会得抑郁症呢?”

但正如片中所诉:“抑郁的反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那些表面看上去快乐积极的人,并不等于一生都与抑郁毫无交集。给抑郁症患者贴上一个特定的形象标签反而会让他们有更强的病耻感。

在纪录片中出现的抑郁症患者,不仅有像钟华这样的青少年,也有步入老年的老者、高学历的教授以及在基层工作的普通人。

丨误区2:情绪低落是我的错吗?

“你没有控制好它,是你自己有问题。”第2集中蔓玫这句话,相信会戳中许多不被他人理解的抑郁症患者的内心。很多时候,其实低落的情绪并不完全受到自己掌控,也没法像很多人说的“你就开心一点就好了”这么简单。

抑郁症并不等同于抑郁情绪,后者在短期内可以自行调节。抑郁症是一种长期性的心境障碍,易反复发作。丨误区3:我得了抑郁症,是不是很丢脸?

以极大的影响贯穿抑郁症进程的常见误解之一是人们对抑郁症的病耻感。

“病耻感是全社会的图谋。”第4集中张进如此说道。人们不愿意去承认自己患病的事实,认为它是需要被尽力隐瞒。对于精神疾病的病耻感往往和中国社会经济条件和文明程度息息相关,病耻感的消除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通过不断地了解来帮助人们以一个更包容和更平和的眼光对待精神疾病。

第4集中的乙辰用别人丢弃的精神类药物的药盒在商场搭建了一个“药盒人”,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直面病耻感。

“让药盒站起来,让人们消除病耻感。”这是他提出的对抗抑郁症的有效经验,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1集中钟华的主治医师田成华指出,几乎每一个患者都会问他:我为什么会得病?

这是困扰很多患者的问题。为什么不是别人,偏偏是自己?也偏偏是自己,患上了抑郁症?

迄今为止,抑郁症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总结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中的阐述,我们可以知道,「抑郁症并非是单一因素诱发的疾病,而是主要由遗传、心理—社会等多方因素参与导致的结果」。

丨遗传因素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抑郁症与自身的基本有一定的联系。一项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的研究曾调研了超过200万人的样本,该研究表明有269个基因与抑郁症联系在一起。遗传学研究发现,家族中如果有抑郁症的亲人,后代中得抑郁症的可能性就要比家族中无抑郁症亲人的可能性要大,发生率高大约 2~10 倍。

丨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也是抑郁症发生的重要诱因,比如亲人去世、家庭破裂等。第3集中,老袁不到30岁的儿子因抑郁症自杀离世,老袁随后亦陷入了抑郁的泥潭。

儿子的骤然离世属于重大应激生活事件,「若长期处于应激后引发的悲痛情绪中不能脱身,便可能引发抑郁」。

丨三条核心症状

①心境低落。作为重度抑郁患者,第3集中的曹林便出现了显著症状:“像精神上有一块大石头,觉得一切都很无聊”。对他来说,结束生命反而是一种解脱。

这种症状在大多数情况下早晨重晚上轻,除严重的极度厌世外,心境低落往往还伴随着自我贬低和自我否定等心理。

②兴趣和愉快感丧失。第5集的重度抑郁患者苏麒的日常就是打游戏,“虽然觉得打游戏没意思,但是做别的事情就更没意思了”。

③疲劳感、活力减退或丧失。第3集中,老袁深切地体会到了这种感觉:“头发长了不想理,胡子不想刮,不想看见白天来临”,什么事都不愿意做。

丨心理症状群

“每时每刻大脑像灌了铅,或像被一只无形之手攥住”。反应迟钝,主动说话变少,严重者如第2集中的蔓玫,发作时无法正常与人交流。这便是症状群中典型的思维迟缓症状。

此外,心理症状群中还包含认知功能损害、负性认知模式、自杀观念和行为、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焦虑、自知力缺乏等。

丨躯体症状群

躯体上,容易出现「睡眠障碍、进食紊乱、性功能障碍、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关的症状等」,如头疼、头晕、心悸等。第2集中的小平,就常常苦于呼吸性碱中毒症状。

此外,还可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自评。但需要注意的是,自评量表仅作为参考,应如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中的患者一样,及时求医,在第一时间得到专业的诊断与治疗。

对于抑郁症可以采取的治疗方法,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中的最后两集中给出了颇多选项,主要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多数情况下是多种方法结合治疗。

丨药物治疗

第5集中指出,约有30%的患者对药物并不敏感,需反复试药并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加以治疗,患者及家属也对药物是否有副作用存疑。专业的医生会根据患者实际的情绪情况以及躯体反应实时调节药物的计量以及品类。目前来看,药物治疗是一种有效且常用的治疗手段。

丨心理治疗心理治疗也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同时也被证明在临床应用上对治疗抑郁症有重要作用。心理治疗包含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婚姻家庭治疗等,需在专业的心理治疗师主导下进行。对中重度抑郁症患者,一般建议由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共同干预。丨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迷走神经刺激等。其中,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凭借“快速起效,更安全”的治疗优势,获得大量关注和青睐。

“寻找精准医学之路”,是第6集的标题,也是所有心理健康工作者为抑郁患者做出的努力。

数据收集系统、针对抑郁患者的表情识别技术、生物质谱技术等都已投入开发,「科技会为抑郁治疗注入新的动力」,我们期待,抑郁治疗新的未来。

丨社会支持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中,患者们及一众相关人士与抑郁症共处的模样令人动容,也为其他抑郁症患者提供了很好的与抑郁相处的例子。子烨加入对抗抑郁的互助社群,获得新的社会链接;蔓玫在丈夫的陪伴下,把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文字与绘画勾勒出来,涅槃重生;曹林坚持奔跑,在沿途的风景与体力的消耗中获得宁静。

抑郁症患者可以通过不同方式重新和自己,和生活建立链接。我们都在向前奔跑,无关速度,你从来就不是独自一人。我们相信,终有一天,雾散雨止,风平云舒。

标题回顾:看哪些纪录片可以提高认知?
Copyright 2012-2019 www.dubaokan.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63272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