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故事

时间:2024-04-16 12:21:07 编辑:小读报刊 来源:网络整理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王羲之的故事(一):

  话说,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王羲之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

  原先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样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明白是怎样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这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王羲之的故事(二):

  书成换白鹅

  王羲之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喜欢鹅——哪里有好鹅,不管路途多远,他都要跑去欣赏;有时甚至不惜重金将其买下。

  山阴(今浙江绍兴)城外一座道观里的住持老道明白后,有意养了一群可爱的白鹅,每一天赶着白鹅在王羲之与友人郊游处放养。皇天不负有心人,有一天王羲之最终“偶然”碰见了这群白鹅。一见之下,王羲之就迈不动腿了,赶紧叫人询问这群鹅是谁家的。

  老道见了王羲之深深作揖:“贫道有礼了,请到观里坐坐。”

  王羲之心里想的仅有鹅,于是单刀直入:“这群鹅能不能卖给我?”

  老道故作推辞,吊足了王羲之的胃口后才说:“久闻右军大人的书法是为一绝,贫道想将鹅换您的字,如何”

  王羲之听了,欣然同意:“行,写什么?”

  “贫道为玄门上清派,宗门有《黄庭经》一卷,恳请您替敝观书写此卷,以便留诸后世。”

  于是,王羲之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世上就多了一卷小楷经典。

  王羲之的《黄庭经》也由此有了另一个名称——《换鹅帖》。

  王羲之的故事(三):

  王羲之吃饺子

  一天,王羲之走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十分。尤其是门旁的那副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头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可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好家伙!那里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竟能如此夸口?

  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包好的白面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一锅下满,不用招呼,“小鸟”就停飞了。等到这锅饺子煮好,捞完,“小鸟”又排队一样飞来,准确无误。

  王羲之十分惊奇,就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大碗饺子,然后坐下。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像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货!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咬了一口。顿时,清香扑鼻,鲜美满口。不知不觉间,把那一大碗饺子,全吞到了肚里。

  一顿饱餐之后,王羲之对自我说: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也不辜负我来此一场——想到那里,他便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

  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

  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动作麻利极了。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鸭儿饺子便一个一个依次越墙而过。

  老人的高超技艺,使王羲之惊叹不止。他赶忙上前问道:“老人家,像您这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老人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本内容由 南识网 https://www.nanss.com/ 整理]

  听了这话,王羲之沉默了一会,好像在品尝这句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

  老人听后说道:“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请,只是不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其实,照我看,他们写字的功夫,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话不必须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听了,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羞愧难当。于是,他特意写了一副对联,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这位老人。

  王羲之的故事(四):

  由于历史久远,世事变迁,王羲之的真迹已不存于世,唐宋的精摹本历来已被当作真迹看待。

  收录在王羲之书法全集中的作品有几百篇,隶、草、楷、行各体均有名作,我们选几幅珍品与大家一同欣赏。

  《姨母帖》6行42字,为王羲之早期作品,风格质朴凝重,有隶意。资料为王羲之突然得到姨母过世的噩耗,心境十分悲痛。那里提到的姨母,可能指的就是在王羲之少时,教他书法的卫夫人。

  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凤阁侍郎王方庆献出王家一门二十八人的墨迹珍本,其中也包括了王羲之的作品。武则天十分高兴,命人仔细临摹,将摹本留在宫中,原本还给了王家。当时摹写的这组“王氏宝章集”,被称作《万岁通天帖》,王羲之《姨母帖》为其第一帖,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黄庭经》为道教养生修仙专著,王氏一族皆信奉道教之五斗米教(天师道),王羲之也不例外。这幅《黄庭经》为王羲之的小楷作品,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朗之意态。

  《晋书·王羲之传》中记了一个小故事: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书法之妙。

  有一次他看到一群漂亮的白鹅,想要买下,可白鹅是附近道士所养,并不售卖。道士说如果王羲之能给他抄一本《道德经》(也说《黄庭经》),他就愿意将这群鹅赠给王羲之。王羲之欣然答应,成就了这段成书换白鹅的佳话。因为这个故事,王羲之这幅《黄庭经》,又被称作《换鹅帖》。

  《破羌帖》亦称《王略帖》,为草书作品,共9行81字。桓温北伐收复了旧都洛阳,王羲之当时已经辞官归隐,但得知此消息,感到由衷的喜悦,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振奋的心境。

  传说北宋书画家米芾,拜访蔡攸时看到此帖,请求用别的书画作交换,蔡攸不一样意。米芾就威胁说,如果不给我,我就抱着此帖“即投此江死矣”。米芾有“米颠”之称,蔡攸怕他真干的出来,只好把此帖给了米芾。

  南宋时陆游也曾临摹此帖,经过王羲之写此帖时虽已遁迹山水之间,仍忧国嗟时的情景,抒发自我“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心境。

  《快雪时晴帖》全文28字,被誉为“二十八骊珠”。资料是作者在大雪初晴时,以愉快心境表达对朋友的问候。

  其中亦行亦楷,或断或连,字字独立,圆劲古雅,无一字不表现出“优闲逸裕”的意致。此帖现收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在会稽任职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相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这篇序就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从王羲之第七代孙智永和尚的弟子辩才手中获得此帖。敕令弘文馆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等四人拓书数本,分赐给亲贵近臣,此外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也有临本传世。而《兰亭集序》真迹则随李世民葬入昭陵。

  《兰亭集序》现存摹本以冯承素摹“神龙本”为最佳,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宁波天一阁则藏有《兰亭集序》神龙本的碑刻。

  王羲之的故事(五):

  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教师学习书法。他的书法提高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

  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我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一天他的教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小孩必须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到达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小孩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必须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可是王羲之并没有因教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到达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王羲之的故事(六):

  王羲之家族里善书法的人很多,他在书法上的教师,有父亲王旷、叔父王廙和表姨卫夫人等人。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也是晋代书法名家。

  王羲之之后在秘书省工作,更能接触很多珍贵文书图集,其中自有钟繇、蔡邕等诸多名家之作,为其之后修习书法也奠定了良好基础。

  王羲之一生有很多与书法有关的故事,与大家分享两则:

  据唐朝张怀瓘的《书断》记载,皇帝去北郊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木匠拿去雕刻。木匠在雕刻时发现王羲之写的字竟然已经深入木头三分多,好像刀刻一般,足见其笔力之刚劲。这就是“入木三分”一词的来历。

  王羲之在绍兴的蕺山见到一个老太太卖六角形的竹扇,一把也卖不出去。王羲之看老太太很着急,便在每把扇面上都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老太太不识字,也不认识王羲之,觉得他写得很潦草,还不太高兴。王羲之说,你就讲是扇子上的字是王羲之写的。果然扇子受到了大家的哄抢,每把都卖出百钱。这则故事记录在《晋书·王羲之传》中。

  王羲之的儿子们,有许多也擅长书法,有“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的说法。

  其中王献之小时候尤其勤于练字,王羲之有次在王献之写的“大”字上加了一点,成了“太”字。王献之将这篇字拿给母亲看,母亲说他很有提高,太字的那一点写得很好,王献之深感惭愧,更加发愤练习。之后也成为大书法家,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有“小圣”之称。

  王羲之的故事(七):

  王羲之,字逸少,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

  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有王羲之幼年时的故居。西晋发生“永嘉之乱”后,年少的王羲之和家族一齐随晋元帝衣冠南渡。

  所谓名门,天然人才辈出。王羲之的父亲王旷曾任丹阳太守、淮南太守等职,很擅长书法。他的叔叔王廙(yì)在书画上更有“江左第一”的美誉。

  而王羲之的堂伯父王敦和王导在历史上则更为有名。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都依靠了这二兄弟的大力支持。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琅玡王氏的实力堪比东晋皇室。

  东晋重臣郗[chī]鉴的女儿才貌双全,郗鉴想要为她找个好夫婿。丞相王导家子弟众多,王导表示能够让他到家里挑选。

  王府子弟听说后,都打扮一番出来迎接,仅有王羲之在靠东墙的床上坦腹仰卧,似乎对郗太尉觅婿一事不感兴趣。郗鉴对这个东床公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攀谈后见他既文雅又豁达,甚为喜爱,选他做了女婿。这就是“东床快婿”一词的由来。

  王羲之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临川太守、江州刺史、会稽内史等职,当时军政合一,他的军号是右军将军,所以后人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有七子一女,他花了很多时间在教养子女及安排儿女婚嫁上,再加上他对文学、书法及畅游山水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对做官的兴致并不高。他一不愿做大官,二不愿在京城为官,朝廷几次征召他为吏部尚书、侍中等要职,他都拒绝了。

  在会稽(浙江绍兴)任职期间,王羲之爱上了浙江山水。他在会稽山阴生活了八年之久,其中五年为官,托病辞官后又居此地三年,悠游山水。位于绍兴市越城区蕺山街的书圣故里的戒珠寺,当年就是王羲之一家的宅邸。

  王羲之将归隐终老之地,选在了剡县金庭(绍兴嵊州市金庭镇),此刻的瀑布山金庭观为当年王羲之隐居的故宅,王羲之墓则在瀑布山下。

  王羲之的故事(八):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天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天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总而言之,学习书法,我们离不开坚持,更离不开一个好教师,书法以古法为基,为骨,没有古法的支撑,书法就像一具空壳,没有灵魂。

  王羲之的故事(九):

  东床快婿

  东晋时期,在朝中为官的人中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身为太尉的郄鉴,一个是身为丞相的王导。话说郄鉴家有个漂亮的女儿,年方二八,名叫郄璿,字子房,郄鉴爱如掌上明珠。

  男大当婚,女在当嫁,郄鉴当然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想尽快给女儿找个好婆家嫁了。王导是魏晋名门“琅玡王氏”,家中子侄众多,郄鉴就想在王导的子侄中挑个女婿。他把这种想法给王导一说,王导满口答应,说:“我们王家的男孩儿,你自我去挑,挑上谁是谁。”有了相爷的承诺,郄鉴就命管家带上厚礼到王丞相府去查探。王家公子听说郄太尉家来选婿,个个都卯足了劲,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因为他们早就听说郄家有个美貌多才的佳人郄子房,都期望自我能被选中。仅有一个青年在东边的床上露出肚皮看书,唯独他神色自若,好像漠不关心似的。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如实禀告。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个人,走,快领我去看看。”郗鉴来到王府,打听这个青年是谁,原先是王羲之,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王羲之的故事(十):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此刻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最终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无锡,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今属浙江)。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标题回顾:王羲之的故事
Copyright 2012-2019 www.dubaokan.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63272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