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当年读书时,在大概0几年时候,网络文学兴起,那究竟“非主流青春文学”是什么,这类文章体现在什么地方,文笔怎样?而且里面一些作品的有些句子我现在也不是太懂什么意思,例如
“我总是躲在梦与季节的深处,听花与黑夜,唱尽梦魇唱尽繁华唱断所有记忆的来路”
“时间没有等我,是你忘了带我走,左手是我过目不忘的萤火,右手是我漫长十年一个的打坐”
“那些刻在座椅背后的爱情,会不会像水泥地上的花朵开出地老天荒的没有风的森林”
“时光埋没了树的诗意多情的廉耻继续生长,我目送着青春的末日,那沉甸甸灰蒙蒙的末日,诀别了茂盛多时的节奏,他们曾经暧昧 它们几时暧昧”
百度图片
“非主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应该是青少年自我定义的尝试,当然这种尝试并不成功。一种“健康”的青少年文化必然是被主流文化吸收的,主流实际上是成人的符合秩序,所以在本质上,青少年天然是非主流,那么,只要青少年的自我表达不被主流成人的符合秩序接纳,这种表达就成了“非主流”。
以这张图片为例,文字被变异,原始文字表达的东西很简单——我不被人理解,而被人理解这是青少年再正常不过的诉求。但这层变异,隔开了此诉求,它作为一种标志,同时又拒绝被人理解,反而形成一处空间,在此空间里,表达着无诉求的诉求。就像这张脸,它一边在拒绝,一边在凝视,这就是青少年对成人的双重态度。
非主流在当年都是跟杀马特贵族、葬爱家族、火星文等绑定在一起的呀。
不会火星文还敢称什么非主流?
比如下面这种:oО看著嶶笶の妳,突嘫發現,涐眞媞丗堺丄蕞啈冨の亽。︷恠蕞ぬの埘茪裡,總哙犯丄①些癡,彧者儍。孤獨是丗紀絕症,我扪這㈠笩亽誰嘟卟褦啈免。
不用管什么意思,也不用管文笔水平怎么样,只需要知道上面这种火星文是当年网络上最潮最酷的流行语就够了,聊QQ不会火星文都不好意思网上冲浪。
你说看不懂,看不懂就对了,因为这些是当年的年轻人群体中独特的“摩斯密码”,能看懂意味着对方也是杀马特非主流,你们两个可以迅速拉近距离,成了一种身份上的认同符号。
类似于我跟网友线下约见面,他衣服上印着个八重神子、我衣服上印着个雷电建军,见面相视一笑,“我超!原!”
当然如果硬要讲非主流文学嘛,那还得扯到韩寒当年一炮成名的文章《杯中窥人》,好像是99年还是2000年的时候吧
因为在曾经那个年代,学生写作文基本上都是遵循一套学校里教的模板,比如经典的龙头凤尾猪肚的三段式结构、时间地点人物等等,内容也是紧贴主题,即老师或者出题者要求写什么才能写什么。
但是韩寒当年这片文章却跳出了模板、开拓了一个新的赛道,因为他在作文里“讽刺时政”,开篇一上来就用了中华民族劣根性等词语------别怪我危言耸听啊,当年风气还不如现在这样保守,韩寒的文章如果放在现在恐怕得零分都是小事。
正因为这种违背主流作文的行为,一下子让韩寒成为了当年中二少年少女们的偶像,迅速形成了以模仿他文风的各种“新概念作文”,广义上的非主流文学就是指这些,其代表应该是当年的《萌芽》杂志,通篇都是些看不懂但又觉得好像很有道理的文章,总之就是非常的cool。
话说我当年好像还参加了萌芽杂志社主办的新概念作文比赛,有没有得奖记不清了。
非主流可以说是特定时期的一种亚文化表现形式
在我印象里,“非主流”不是一个“文学”流派,而“青春疼痛文学”确实存在,两个概念确实可能有一点关系,但是要分开说。
“青春疼痛”这个词来自饶雪漫的“青春疼痛系列”小说:
后来演化为一个泛指的词,指那些以十几岁的少女为主角,以爱情、友情为主要内容,而且通常还有诸如背叛、心爱之人死去乃至自杀等情节(所谓“疼痛”就是这个意思)。显然,它的主要目标读者是中学到大学年龄段的女性。代表作家是饶雪漫、郭敬明、七堇年等。
这类小说的出现大致是21世纪之后的事,在它们出现之前,青少年女性的小说阅读趣味大概主要是受到香港、台湾的言情小说、电视剧,日本动画、漫画的影响。这些作品距离读者的现实生活比较远,所以后来才有了一些本土作家创作以当代中国生活为题材的青春小说——至于其中的“疼痛”部分,我个人的理解是,她既契合于中国的女性身份认同构建,又跟读者本身经常身处的学校里那种压抑氛围有隐秘的关联。
这批作家跟新概念作文大赛未必有关。饶雪漫显然不是个新概念出身的人物,郭敬明倒算是,但与同时期的其他很多新概念得奖者相比,他的创作旨趣显然比较特殊。七堇年并非新概念人物,只是在郭敬明旗下工作过而已。
“非主流”所指向的是一种视觉符号体系,例如所谓“非主流发型”以及对应的一些服装风格:
又或者火星文:
其中,“非主流”发型服饰大概是受到日本视觉系摇滚的影响(当然很可能以东方神起这样的韩国男团作为中介,谭警官采访的那个非主流就是这样的),“火星文”大致是从台湾互联网传入的。对这两种流行趋势有两种常见的解释,其一认为这些东西可以快速在人群中筛选出和自己有同类爱好的人,其二是可以让不喜欢的人远离自己。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认为就是弱势群体希望给自己创造一点社交资本。
把“非主流”和“青春疼痛文学”并称有可能是暗示了“非主流”(至少是“非主流”中的女性)是“青春疼痛文学”的主要读者群体。
不过从我的观察来看,并不是这样。
如果回到21世纪初的历史语境下,“非主流”总体来说以大学以下的受教育程度、原籍农村、在血汗工厂或服务业工作的人为主——典型例子就是谭警官的采访对象和MC石头这样的人。这些人中的女性更偏好的小说其实是那种直给的“霸道总裁爱上炸鸡排的小妹”而不是“抑郁症女高中生跟暗恋的男孩极限拉扯”,因为前者对她们来说代入感更好——而且可能也更像他们能从电视或者网吧里看到的偶像剧。
青春疼痛小说的读者主要还是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学生。
而有人认为“(女性)非主流”可能是青春疼痛小说的读者,我推测有可能是将青春疼痛小说读者和“非主流”都视为“比我更土”的群体,但又区分不出来不同群体“土”的方式有区别。
当然我不认为这两种东西“土”,因为它们确实有其独特价值,就如同烟草、啤酒对机械厂劳工的那种价值。
非主流即是字面意思,刻意追求与主流思潮(其实主要是审美)的不同表达。刻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如同多次探讨过的杀马特一样,本质上是用一种显眼的外向型(这里与“内省”相对)表达来identify自己,给自己一个标签让自己能迅速地获得一个识别特征。基于这个目的,非主流群体一般用以下方式进行这种特立独行的塑造。
有答主提到火星文,这确实是最刻板但也最有识别性的东西,示例:吥鼡娩繈、嫒よ峩莪の玥煷吾鍀訫祢媞鹅丕螚誩説哒慯
比较有意思的是火星文本质上还是用汉语拼音,日语或者汉字偏旁(偶尔也会用特殊字符,如ωo即为“我”)进行识别的现代汉语,比如上面几句翻译过来就是不用勉强、爱上我我的月亮我的心你是我不能言说的伤
其实从这种书写方式就很好得知,非主流的主力群体是进城的中学生/大学生/进厂的乡镇青年,这一点和杀马特略有重合但不完全一样,是00年代高速城市化的一个缩影。城市化不仅是进城,带来的更是城里的生活方式:各种各样花花绿绿的笔记本,贴花,大头贴,手机,放映室,电影院,网吧还有网络聊天室。00年代真的是科技井喷的年代,在所能得到的文化资源日益丰富的情况下审美自然会出现变化,我称改开为自清末以来又一大睁眼看世界的运动。在此之前,人们对潮流一词是缺乏自觉的。囿于传媒不发达,“潮流”仅仅存在于少数口岸城市和内地大城市的只言片语捕风捉影之中。最典型的就是“高仓健热”和上世纪后期一批日本女明星(传统的大和抚子)的火爆,还有香港蓬勃发展的影视业。直到00年代初影碟机的铺开让这种壁垒逐渐消弭。韩风,涩谷系辣妹,郁娇少女这些概念慢慢铺开。
因此,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非主流”是反对主流审美的,但在缺乏潮流自觉的情况下,非主流反倒是以潮流的形态出现的。你可以看到印着酷似桂纶镁的女星的笔记本封面同时用各种字体写着“潮流”和“非主流”。非主流或许已经湮没在了历史中,但它本身却是潮流自觉的弄潮儿。
至于青春伤痛文学,也可以从字面意思理解,当年两大台柱是韩寒和郭敬明,后者曾深陷抄袭风波,遗憾的是我只读过后者的作品。一般情节比较简单,无非写花季少男少女的伤痛恋爱,在之前“官配”风和“相濡以沫,同舟共济,日久生情”这类剧情之下确实算是一股清流,随后就变成了席卷时代的泥石流,读者众多。《幻城》我印象中最后善恶反转相杀那段很感人但是略基,砍女人那段中二病挺严重但也好看,《梦里花落知多少》没看,《小时代》看不进去,最后有个什么《临界爵迹》,是我看的最后一本郭敬明的书,设定很不错剧情太狗血而且还推不动,遂弃之。一般青春伤痛文学模板:男女主有一个逆来顺受乖宝宝,另一个是坏逼,在那会这种设定还算新潮,要么就是冤家路窄剧情,伤痛点几乎都在各种误会上,实在不行就是“转学”这种机械降神或者女生怀孕这种抽象剧情。大抵如此。
青春伤痛文学一个比较重要的作用,是它给了我这种乡镇青年一个窥探城市生活的窗口,不管虚假还是真实。我的家庭文学传统比较浓重,我很早就开始阅读古典白话文小说和近代西方小说。我能说评书一样给某个事件或者人物下判词,我在对大革命时期巴黎人的日常生活琐事如数家珍,我也了解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谋生者的苦痛,但我始终不知道距离我仅仅三十多个公里的县城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城市是什么样的。《平凡的世界》离我太近,完全就是隔壁院的故事,而即使是在东亚的《伊豆的舞女》离我也太远。青春文学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知道自己未来要进的城是怎么样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打破之前严格的城乡二元结构它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当然,人口流动和传媒进步是最大的功臣。
不定期在下面更新一些00年代的回忆,有相同经历的朋友可以点赞,有不同经历的朋友欢迎留言。
1.大头贴。即拍即得,画质差,胜在小且能贴,贴笔记本贴电视贴房门均可,也可用于朋友之间交换。镀膜有磨砂的,星空的,普通的。逢年过节或者毕业季呼朋唤友奢侈一下。
2.彩铃和各种电视竞猜/购物,狠狠噶话费的那种。基本是千人一面的流行歌,之前有张信哲,刀郎,张韶涵之类的,后面被爱的供养和凤凰传奇霸屏。
3.一起来看流星雨/流星花园/青苹果乐园。火的不要不要的,各种贴花笔记本满天飞,塑料尺子上都贴。被青梅抓去看荧幕上的俊男靓女卿卿我我对于一个农村的正在形成自我意识的男生来说有点戳到自尊了,青梅也变得面目可憎起来。
当然她还是很可爱的标准西北妹子,又泼辣又乖^ ^
4.非主流美女长什么样?
可以是杀马特的样子,但更多的则是瓷娃娃脸,星空眼,现在看起来有点恐怖谷的芭比样式。大眼韩风戴毛线帽的也算非主流美女。
5.华中希望音像书社。很便宜,借书借碟片。我爹爱看《士兵突击》,《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还了一个月不到又去租,碟片也是。我爹看军旅,我妈看历史,两人都爱看《冲出亚马逊》。我攒零花钱偷偷租柯南和游戏王看^ ^,毕竟公开看漫画是不被允许的,在那个年代是不学好的。
6.哥,魔兽是个啥啊,CS是个啥啊,我看见有显示屏就去看两眼是不是电脑,是电脑他们上面那画面也不对啊。哥,你是不是有嫂子了,怎么天天说出去打魔兽和CS,我咋没见过魔兽和CS啊,他们电脑上怎么不播这个啊,属于我的魔兽和CS到底在哪啊。
2023暴雪退出,网易魔兽平台关了,CSGO这个印象中的新作也成了CS2。
7.中学校服,男中山装女水手服,放眼望去全是偶像剧里出来的俊男靓女,真的是人靠衣装了。我以为进了中学穿了那些衣服偶像剧的生活就会落在我头上。
我上中学的那一届就成了蛇皮袋子:)